
編者按: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在鄉村,鄉村教師不僅教會了孩子們讀書識字,也為他們開啟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大門。鄉土社會的變遷,給曾經最受尊敬的鄉村教師的生活境遇帶來了變化。如今,他們的身份困惑解決了嗎,向往的培訓得到了嗎,生活有了保障嗎,本報記者為我們講述一位鄉村教師的生活故事。
10月13日。
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李孟軒已準時出現在留貫明德小學的操場上;
6點10分,學生們開始跑操,20分鐘後,他們將進入到教室上自習,趁著這個功夫,李孟軒到學校食堂開始檢查學生的早餐準備情況,並安排好學生一天的食譜;
7點,學生到食堂就餐,李孟軒就在旁邊看著學生們打飯,然後和學生們一同就餐;
7點半,看著學生們陸續進入教室學習,他又走進學生的宿舍,查看查看衛生,檢查檢查床鋪,看是否有松動的床板會掉下來砸到下鋪的學生……就這樣,李孟軒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李孟軒是河北省武強縣留貫明德小學的一名普通鄉村教師,從第一次站上講臺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6個年頭。26年裏,李孟軒從村裏的教學點轉到了縣裏的寄宿製學校,從代課教師轉為了正式教師。他先後帶了22個六年級畢業班,當年一些學生的孩子如今又成了他的學生;18次上了縣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模範個人光榮冊,曾被評為河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直到去年,由於身體原因才離開了一線教學崗位,幫助學校管理學生安全工作,每周還要為學生們上6節安全教育課。
選擇教師這個行業是他一生最寶貴的財富,過低的收入也曾讓他動搖過,但與學生深厚的感情讓他選擇了堅守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覺得選擇教師這個行業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今年48歲的李孟軒對26年前的選擇充滿自豪。
1985年,李孟軒22歲,高考失利後,一連幾天走不出抑郁的心情,躺在家裏的炕上苦想著今後的打算。就在這個時候,村支書梁彥傑找到他說:“孟軒,你高中畢業,也算是咱們村的高材生了,現在咱們鄉李德莊聯校缺一名語文教師,城裏的老師都嫌遠不願來,你來代課,教教咱的孩子們吧。”就這樣,李孟軒走進學校當上了一名代課教師。
“我家就在李德莊,隸屬當時的留貫鄉,距縣城50多裏地,窮不說,路還不好走,城裏的老師沒有一個願意留在這裏。”李孟軒感嘆著,學校裏一共只有3名老師,要負責學生們全部的課程,李德莊周邊四個村只有這一所小學,老師們教學就靠著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再無其他教學工具。
李孟軒坦言自己當初也動搖過,“當時的代課工資每月只有36塊錢,一個月的工資買兩袋化肥基本上就花光了。一個男人是家裏的支柱,可我家卻入不敷出。”妻子眼看著別人一個個靠著做買賣富了起來,蓋了新房,幾次勸說他放棄這份工作和別人一樣去學做生意,但他卻一直堅持著。
李孟軒回憶,有一年冬天在去給學校買塗料的路上遇上同學,聽著人家描述著如何通過做生意讓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自己真有些抬不起頭來,心裏想著這回這老師說什麽也不幹了。可回到學校,班上的同學見到李老師拎著塗料的手凍得發紫,趕忙拿過來一個暖水袋讓他焐著,李孟軒眼淚刷地流了下來。“有這麽好的學生,我不能讓他們沒有老師教,沒有老師管。”
1994年,武強縣職教中心成立了師資班,對教學成績優秀並長年堅持在教育一線的代課教師進行培訓,李孟軒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師資班。那段時間是李孟軒最繁忙的時候,周一到周五他在學校教課,每周六、日騎車到縣職教中心參加培訓,有些空閑時間不僅要備課還要復習培訓內容,可他說,那段時間也是他覺得最有奔頭的一段日子,代課多年終於看到了轉正的希望。三年後,李孟軒畢業考試合格取得了教師資格證書,經歷了12年的代課生涯後終於轉正成為學校的正式老師,工資逐漸漲到了500多元、900多元,現在實行績效工資以後每月能拿到2000元,一下子挺直了腰桿。
李孟軒說:“國家一直在努力提高教師待遇,特別是鄉村教師。現在老師們拿的工資高了,教學條件好了,就連交通條件也好了,村村都硬化了路面,從學校到縣城騎摩托車不到20分鐘,老師們也不再一門心思往縣城裏調了。現在做老師可比原來幸福多了。”
鄉村孩子不容易,他們面臨更艱難的成長環境,鄉村教師要付出更多的愛,現在很多學生都叫他“老師爸爸”
26年,李孟軒堅信著“愛是教育的基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的教育理念。他說,“鄉村的孩子不容易,跟城裏孩子相比,他們面臨著更艱難的成長環境。這就需要鄉村教師要比城裏的老師付出更多的愛。”
李孟軒對班上的後進生、父母離異的學生、身有殘疾、家遇不幸的學生尤其照顧。他說,這些孩子就像受傷的小樹,需要用誠心來修剪,用愛心來滋潤,用耐心來呵護,讓他們重新快樂起來,重新找到自尊與自信。
有一年,李孟軒聽說班裏的學生郭紅輟學了,原來是秋收期間,她的父親因車禍身亡,多年疾病纏身的母親,經不住這一噩耗的打擊也撒手人寰。她跟著年邁的奶奶,生活十分貧困。了解情況後,李孟軒拿出一個月的工資給郭紅救急,又將她的情況向上級作了匯報,使她得到了鄉民政和“希望工程”的捐助。
幾年前,武強縣辦起了“寄宿製學校”,李孟軒也被調到現在的留貫明德小學。學生們大多是第一次離家住校,年紀又都還小,這下李孟軒不僅要當他們的老師,還要當“父母”,照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
去年冬天,一個叫李澤的三年級學生晚上打水,提著暖壺往宿舍走時,暖壺柄突然斷裂,被開水燙傷了腳。正在學校巡視的李孟軒發現情況後,立即把小李澤抱到自行車上,火速趕到村衛生室,叫開了醫生家的大門。李澤的腳上燙起了好幾個大泡,還被襪子粘掉了一部分腳皮,痛得他直掉眼淚。李孟軒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不停地安慰他。到學校後,由於李澤活動不方便,李孟軒就和學生們一起幫助他打飯,背他上教室學習,直到他能自己走路。
現在很多學生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師爸爸”。李孟軒說,做鄉村教師幾乎快一輩子,與同學們之間的每一個故事,點點滴滴匯聚成河流流過心田,眼前顯現的都是美好的畫面。每次想到這些,他都覺得自己是值得的,是幸福的。
“做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提升教學質量是第一位的,鄉村教師的素質提升了,村裏娃才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李孟軒坦言,作為一名鄉村教師要面臨不小的工作壓力,如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自然是第一位的。學生成績在鄉裏、縣裏乃至市裏的排名是教育部門考核學校、學校考核老師的主要指標。“可是生源質量、教學環境畢竟有所差別,我們當老師自然不敢放松,這也是對學生負責任。”
另一份責任來自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升學。盡管“小升初”屬於國家義務教育,但在幾年前李孟軒教書的學校確實還存在著孩子讀完小學,家裏人就不讓繼續上學,直接進入社會工作的情況。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女生身上。李孟軒多次到學生家登門拜訪,盡力勸說。“說到底,家庭的經濟還是主要原因。自從國家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以來,這樣的情況如今幾乎不再出現。”
“國家對於教師從業的要求越來越高,教書再也不是當初‘拿起粉筆,走上講臺’那麽簡單的事。”李孟軒告訴記者,2001年學校通知老師們都要參加普通話考試,成績需達到二級甲等。這對說慣了家鄉話的李孟軒是個不小的挑戰。為了能達標,李孟軒狠練了一段時間,最後總算順利通過。類似的職業考試還包括了計算機、英語等,李孟軒笑說,最初像自己這樣“老資格”的鄉村教師確實對此類考試有過不解甚至抵觸,心想著“不過是教村裏娃娃讀書,哪裏需要這麽多要求”,後來老師們都明白了“如果村裏的老師們素質都提升不上去,又何談讓鄉裏娃享受更好的教育呢?”
讓李孟軒高興的是,如今鄉村教師已經能獲得越來越多的培訓機會,學校的骨幹教師可以到縣裏、市裏乃至外地參觀學習,帶回好經驗、好做法,但李孟軒仍然希望這樣的機會可以再多一些,讓更多的鄉村教師從中受益。(新聞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