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9月1日電(記者 孟昭麗 巫奕龍)臺風暴雨天,最讓福建平和縣崎嶺鄉溪頭小學校長曾春生揪心。山高坡陡,山路彎彎,山道泥濘,山洪肆虐。當山村教師35年,他堅持護送孩子們上學、回家。
35年,他有許多機會離開,但他選擇堅守。個中原因,他只淡淡一笑——“人生的價值不一樣。”
溪頭小學坐落於閩南最高峰大芹山麓,離平和縣城50多公裏。“破爛不堪的宗祠當教室,坑坑窪窪的黃泥地面,幾十張歪歪斜斜的課桌,一塊自製斑駁陸離的黑板。”35年前,高中畢業回鄉的他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開始了教師生涯。
溪頭小學地處偏遠,條件艱苦,校長、教師走馬燈似的換。現就讀福建師範大學的賴蘇華回憶道,“我1998年讀小學的時候,校舍是木瓦房,桌椅許多是破的,沒有完整的窗戶,冬天上課冷風刺骨,中午只能吃自帶的冰冷飯菜。”
與辦學條件一起滑坡的,是辦學質量。上世紀90年代後期,溪頭村的孩子開始外出就讀;1999年7月,溪頭小學因圍墻倒塌、教室破爛存安全隱患而被要求整改,學校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2000年9月,原先只想一心教書的曾春生臨危受命任校長。上任伊始,他就召開全村家長會,懇請村幹部、外出鄉賢和村民出謀劃策,出錢出力,保住學校。“村裏的孩子們如果沒有知識,甚至連個打工的機會都沒有,當時我就痛下決心,一定要把學校撐起來。”
為拯救學校,曾春生燒了“三把火”:利用捐資修繕校舍;設立獎助學金,鼓勵教師安心教書並獎勵優秀學生;加強內部管理,建章立製。在縣教育局的牽頭下,溪頭小學和縣實驗小學“手拉手”,城鄉教師互相交流經驗,共享教學資源,城鄉學生一對一幫扶。從未放棄教學的曾春生也苦心鉆研,摸索出了一套針對山區孩子的教學模式--“以大帶小、動靜搭配”,激勵害羞的孩子,活躍沉寂的課堂。
2001年,溪頭小學綜合素質測評從倒數第一躍居全鄉首位,此後一直獨占鰲頭。與此同時,曾春生四處“化緣”,竭力改善教學條件。2010年,由曾春生的學生、福建正興車輪集團董事長賴建輝捐資116萬元興建的新教學樓投入使用,溪頭小學面貌煥然一新,教室寬敞明亮,食堂設施齊全。下一步曾春生還將爭取配備圖書室和教學電腦,進一步拉近山區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起跑線。
曾春生殫精竭慮,一度瀕臨倒閉的落後山區校“涅槃”重生,成為遐邇聞名的山區“名校”。縣教育局辦公室主任賴榮晶說,“近幾年,農村校生源減少,這所學校卻越辦越紅火,學生數年年增長,堪稱奇跡。”如今,全校有7個教學班、200多名學生;周邊4個鄉鎮8個行政村都有孩子前來就讀。
老區基點村國強鄉三五村到溪頭要翻過10座大山,走13公裏,但村民周南金仍舍近求遠,慕名將兒子周榮標送來就讀,如今正讀三年級。“孩子是去年6月轉來的,原來語文、數學才考10幾分、30幾分,現在已能考60多分、80多分。這裏的教師是用心、用愛在教孩子們讀書,把孩子放在這裏我很放心。”
家長們的“放心”,源自老師們的辛勞和汗水。包括曾春生在內,溪頭小學只有9名教師,其中5名年近花甲。他們每人每周要上20多節課,要翻山越嶺家訪,暴風雨天要接送孩子,平時還要輪流看護130多名住宿生。
“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是溪頭小學的培養目標,而“不落下一個孩子”則是曾春生的不懈追求。“孩子是每個山區家庭的希望,托起一個孩子的希望,就是托起一個家庭的希望,就是托起一個社會的希望。”曾春生說。(新聞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