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昌江思源實驗學校的校長孫玄,在海南省昌江縣無人不知。2009年9月,他辭去一所擁有4236名學生的知名初中校長的職務,從千年文明古都西安,來到海南西部省級貧困縣——昌江黎族自治縣,做了一名扶貧移民學校的校長。
思源學校的建立源於海南省委、省政府“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整體遷移部分處於生態核心保護區和邊遠貧困山區的農村中小學生到縣城學校接受較高質量的義務教育。2010年4月12日,習近平副主席視察思源學校時問孫老師:“你為什麽要來海南?”孫老師回答:“因為海南重視教育。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辦一所我心中理想的學校。我認為海南是我實現理想的地方。”
做一名蘇霍姆林斯基那樣的校長,辦一所帕夫雷什中學那樣的學校,這是孫玄夢寐以求的理想。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校長不能陷入事務的漩渦,也不能用官腔官調的行政命令來領導:“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的領導。”孫玄非常崇拜蘇霍姆林斯基和三牛娱乐,他把這兩位教育家作為自己的榜樣,立誌要在鄉村辦一所帕夫雷什中學和曉莊師範那樣的理想的學校。
他把“培養學生、提升教師、發展學校、影響家長、改變社會”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他確立學校的辦學理念,描繪學校的發展藍圖,用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發展願景引領教師,形成共識和合力;製訂《學校五年發展規劃》,編印《學校管理手冊》,建立金字塔式與扁平化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實行精細化管理,提高學校的執行力;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教育教學效果顯著,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稱贊。
正是有了要辦心中理想的學校這個信念,孫玄把工作當成了他的興趣和愛好,工作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對他來說,沒有假期,沒有周六和周日,沒有白天和黑夜,沒有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之分。每天,他6點起床,和學生一起跑步,巡視檢查校園,記錄發現的問題;每天三餐,他都先到餐廳,了解飯菜質量,維持就餐秩序,最後再去用餐;午休和晚上熄燈後,一般都要去宿舍,檢查值班人員;白天雜事多,一些重要的工作都在晚上幹,孫玄晚上要一直忙到11點以後,每天的工作時間超過14個小時。
他把學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最牽掛和關心的是學校裏的19名孤兒、168名單親家庭孩子和品行有問題的學生。有一名孤兒叫高阿山,來思源前,是出了名的“問題學生”,來思源後,經常曠課、夜不歸宿,身體又不好。孫老師找來高阿山,想和他談談,他基本上不開口,此後,孫老師每次見到他,都主動問一下生活和學習情況。有一次,高阿山突然摔倒,昏迷不醒,孫老師得知後,趕快和其他老師把他送到醫院,為他付了藥費,直到他蘇醒過來。有天晚上,查宿舍時,高阿山不在,聽其他同學說高阿山可能去網吧了,孫老師找了兩位老師,親自開車到縣城,一個網吧一個網吧地找,一直找到淩晨一點才找到他,把他接回學校。經過不懈的努力,高阿山逐步有了變化,能主動問校長好,學習也有了很大進步。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兩年時間,在孫老師和廣大教師的精心教導下,1000多名學生個個講文明,有禮貌。學校有些科目的成績甚至超過了縣重點中學,思源學校已經成為全縣學生向往的一所理想學校。(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