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聞明”去湖北五峰三坪希望小學走訪,與學生們合影。龐瑞和攝
初夏,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鴿子花漫山遍野。
畢業於五峰三坪希望小學的高美艷,正給遠方的“親人”寫信:“阿姨,想起您,我心裏面暖暖的,好幸福。謝謝您,謝謝您的愛心資助,讓我這個來自山裏的孩子,有了上大學的機會。”
高美艷的“親人”,是來自千裏之外的張家港“張聞明”。在她的資助下,高美艷順利讀完了小學、中學,考取了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傳媒學院。
在五峰,還有很多這樣幸運的“高美艷”。8年的愛心傾註,“張聞明”資助了一個個“高美艷”,累計達100多萬元的款物。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張聞明”的無言承諾,早已化作了沉甸甸的責任和一往情深的堅守。
尋找“張聞明”:
“遠方的孩子想見您”
“《張聞明,遠方的孩子想見您》!”2003年9月10日,張家港日報刊發了一篇來自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小學校長宋芳蓉的“尋親”報道。
原來,2003年8月底,宋芳蓉寫信給當時的江蘇省張家港市委書記曹福龍,請他幫忙尋找半年來多次寄錢寄物給他們的好心人“張家港張聞明”。
“我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港城市民都很感動,打電話、發短信,向我提供線索。”負責“尋親”熱線的張家港日報社記者何俊說。
然而,兩天過去了,張聞明一點不見蹤影。
9月12日淩晨,市民發來的一則短信讓何俊興奮起來,“你怎麽不找找郵局呢?”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翻閱從市區8個郵政網點寄出的匯款憑證。當那張署名“張聞明”,寄往“湖北五峰三坪希望小學”的匯款單出現時,何俊高興之余又犯愁了,“匯款單上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
“‘張聞明’可能是江蘇省張家港市移動通信公司的團支部書記曹麗萍。”正當大家感到“山窮水盡”的當口,城東郵政營業組的丁葉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線索,因為當時郵政和電信尚未分家,她看見過曹麗萍多次來寄錢寄包裹。
抱著一線希望,何俊找到了曹麗萍。讓他欣喜的是,“還真找對了人!”
“‘張聞明’不是我一個人,而是我們公司團支部的一群年輕人。”曹麗萍透露。
在眾人的“刨根問底”下,曹麗萍回憶起往事。
“2003年4月,我看到了一本叫《挑戰》的書。第一篇是《高舉‘聖火’的姑娘》,講的是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三坪希望小學的校長兼教師宋芳蓉16年獻身大山教育的感人事跡。”
“那晚,我睡不著了,眼前飄來飄去都是宋老師和她那30個學生的身影。”
“宋老師長年生活在潮濕的高山地區,加上營養不良,30歲就掉了6顆牙齒,還得了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暑假,她拖著瘦弱的身體出山打工甚至賣血,給貧困生交學費。”
“因為回家路途遙遠,孩子們都住在學校。床少人多,他們只能三四個人擠在一張一米寬的小床上睡覺,吃的頓頓都是苞谷飯。”
……
曹麗萍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盡力幫助宋老師和這群孩子。”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她就趕往單位,與團支部的幾位年輕人悄悄商量起來……
2003年4月底,一筆600元的捐款“飛”到了宋芳蓉的學校。那時,父親身患癌症的鄧倩正打算退學,捐款猶如“及時雨”,使她獲得了重新上學的機會;
5月,正是“非典”時期,口罩、防護服、消毒液等一時很難買到的緊缺物資,被星夜兼程地運送到了三坪希望小學;
9月,1000元教師節的慰問金又“飛”到了宋芳蓉手中。
三次捐款捐物和來信,落款都只有六個字:“張家港張聞明”。
“張聞明找到了!”就在宋芳蓉和孩子們焦急萬分的時刻,當年9月13日,終於從港城傳來了喜訊。
“老師,我們想見見這些好心的叔叔阿姨,想親眼看看他們究竟長什麽樣,想和他們說說話!”孩子們激動萬分。
千裏“認親”:
“叔叔阿姨是你們永遠的親人!”
2003年9月18日,對於湖北五峰三坪希望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是個歡樂的節日。今天,“親人張聞明”就要從千裏之外的張家港趕來,翻山越嶺進山“認親”。
還沒等汽車停穩,宋芳蓉已經帶著她的30個學生,迎上前去。孩子們撲向令他們魂牽夢繞的“張叔叔”、“張阿姨”,十幾雙大手和幾十雙小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
“香皂太香了!我們以前從沒見過這種東西,還以為是什麽好吃的呢!”捧著“張聞明”帶來的驅蚊香皂,鄧倩開心地說。
“城裏孩子司空見慣的香皂,到了五峰的孩子們手裏,卻成了‘寶貝’。這群孩子,真是讓人心疼啊!”“張聞明”代表團的龐瑞和鼻子酸酸的。
“張聞明”帶來了13000元現金和價值6000元的物資,準備給孩子們添置學習用品、補助生活。上午10點,捐贈儀式開始了。
“不好,有人暈倒了!”儀式進行到一半,學生隊伍裏突然傳來“撲通”一聲,大家回頭一看,是二年級的學生李順海倒下了。
“張聞明”代表團的徐如海背起孩子,和宋芳蓉一起趕往縣城醫院。
“叔叔,我聽說你們今天要來,昨天傍晚就向宋老師請假,想回家換身過年時穿的新衣服。”醒來後的李順海用虛弱的聲音告訴徐如海。
“從學校到李順海家,來回一趟得走五個多小時山路。”宋芳蓉抹著眼淚。
“我怕錯過時間,今天早晨沒吃早飯就往回趕,半路上被狗咬了。”又累又餓,加上受了驚嚇,才9歲的李順海實在支撐不住了,倒在了學校操場的泥地上。
“好孩子,一大早趕這麽遠的山路,多危險啊!”徐如海的眼睛濕潤了……
“張聞明”抓住每分每秒,和孩子們待在一起。他們吃用玉米、蔬菜和少量大米煮成的苞谷飯;在用枯樹枝搭成的“籃球架”下打籃球;跋山涉水,去山村看望孩子們的父母……
山裏時晴時雨,踩著泥濘的山路,兩個多小時後,“張聞明”來到了周誌娟家。土坯房裏黑黢黢的,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更沒有電器。
“拿著!”何俊看得心酸,掏出200元錢,偷偷塞給周誌娟。
“叔叔,200元太多了,這可是養兩頭大肥豬賺的錢啊,我爸爸一年都賺不到。”周誌娟像碰到了滾燙的山芋一般,把手縮到了身後。
“拿這錢貼補家用,你也能安心學習,以後有出息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周誌娟這才雙手接下。
“張聞明”到來的3天時間,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多了起來,他們比過節還高興。然而,72小時的相聚是多麽短暫,親人們就要走了,還有多少知心的話沒有和親人說!
孩子們站在坡地上,依依不舍地和親人們告別。山裏的霧越來越濃,孩子們還是睜大雙眼,想多看一眼即將分別的叔叔阿姨們,想永遠地把他們記在心間。
八年堅守:
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深處
2010年春天,大山深處的三坪希望小學來了一位少女,她就是十七歲的山妹子劉穎。剛從千裏之外的張家港回到家鄉,她便急著來見恩師宋芳蓉。
“小穎,別忘了,是張聞明幫你圓了夢!”看著眼前神采飛揚的女孩,回想起五年前那個因為上不了專業舞蹈課,偷偷躲在被窩裏哭的瘦弱女孩,宋芳蓉的眼角微微濕潤。
“宋老師,您知道嗎?我最大的心願是,回到大山裏當一名舞蹈老師,教很多孩子跳舞……”
就在六年前,劉穎還是三坪希望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張聞明”每年寄錢,資助她上學。書信往來中,曹麗萍了解到劉穎十分想學習舞蹈,但因家境貧困而一直未能實現願望。
2005年8月,當得知由張家港市舞蹈學校、市文化館等單位組成的文化教育代表團,將再赴大山深處時,曹麗萍懇請張家港市舞蹈學校的校長楊棟留意這位女孩。
在三坪希望小學,劉穎給楊棟跳起了自編的舞蹈《小背簍》。
“這個小姑娘是棵‘好苗子’!”從事舞蹈專業教學多年的楊棟當即表示,錄取劉穎,學費、雜費全免。
“天上難道真的會掉餡餅嗎?先前也打聽過,舞蹈學校光學費就要每年12000元,加上服裝費、食宿費,五年裏沒個十多萬元根本學不下來!”當消息傳到正在廣州打工的劉穎父母耳朵裏,他們怎麽也不能相信這個事實……
同時被錄取的,還有劉穎的同學王安超。五年間,他們在張家港舞蹈學校免費上學,曹麗萍時常去看望他們,噓寒問暖。其間,劉穎兩次獲得湖北宜昌市民間藝術大賽舞蹈類一等獎。
八年的牽掛,一如初訪五峰時那麽濃烈,從未曾淡過;八年的執著,讓山裏的孩子們有了更好的學習環境,有了走出大山的機會。
在“張聞明”的倡議下,2005年,張家港駿馬集團先後出資60萬元,三坪希望小學得以修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新學校,學生增至400多名。2003年至今,“張聞明”及張家港市社會各界,共為三坪希望小學捐款捐物累計達100多萬元。
“從去年起,我不再擔任張家港市移動公司的團支部書記了。”曹麗萍介紹身邊的新團支部書記,“他叫江曉東,是位‘80後’。”
“今年3月,我們又發動全體員工捐了10萬多元。5月底,預備再去一趟五峰,設立‘張聞明獎學金’,資助三坪希望小學以外更多的五峰孩子上學。”江曉東說,他們正在探索更完善的幫扶機製。
8年,只是開始。“張聞明”的愛心之路將越走越長。(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