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教苑肖像
  

楊昌林:永不退休的“阿爸”老師(圖)



楊昌林與藏族學生在一起張全友攝

  又是一聲“阿爸”。沒有比聽到這,75歲的武漢大學教師楊昌林更樂呵的了。這是在武漢求學的藏族孩子們對他的稱呼。這一叫,在一代代藏族學子中傳了33年。

  已是古稀之年,人們還不曾在他身上找尋到“退休”的些許痕跡。

  他們的武漢“阿爸”總是背著一個磨得發白的、拉鏈都拉不上的舊黑色帆布包,要麽穿梭在為孩子們解決各種各樣問題的路上,要麽奔波在為孩子們組織各種活動的單位之間。

  珞珈山下,他那簡樸的家成為藏族孩子們向往的溫暖之地。

  “雖然無法紮根西藏,但回到內地堅持多年幫助培養藏族學生讓我不再遺憾。”楊昌林說。

    忠誠於黨——

    援藏不僅僅是身在西藏

  2005,他又一次回到西藏。

  他的那些孩子們都已經長大,成為建設美好西藏的中流砥柱。一條條潔白的哈達輕輕地掛在他的脖子上。“紮西德勒!羅薩紮西德勒!”祝福聲此起彼伏,學生們的熱情好像要把他整個淹沒。

  那些日子又在他心裏晃動,西藏的歲月又被攤開,每一天又仿佛重新來過。

  46年前,28,是武漢體育學院的大學生。畢業之際,心裏念叨的只有兩個字:西藏。

  如願以償。他的西藏故事從昌都開始了。他第一次騎上了馬,第一次對藏民們說“阿媽啦啞咕嘟”(問候語),也第一次受到了“太巴廳”(音譯,是西藏最高、最親切的禮儀,用額門相碰,久久不離開)待遇。

  不行,還要到更艱苦的地方,他又申請來到“西藏的屋脊”阿裏,參與籌建阿裏地區體委。他教人們打籃球、做運動。盡管,更多的是寒冷,不習慣,他依然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熱情、淳樸。甚至,那裏的人民“把這麽優秀的女兒嫁給了我”,對此,他永遠心存感激。

  然而,十多年的西藏生活在1976年畫上了句號。長時間超負荷工作使得健壯的身體受到損傷,突發高原性心臟病,經緊急搶救,他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領導“命令”:不許再回西藏工作。

  回到武漢,和他一起來的還有藏族妻子次仁德吉,他們都被調入武漢大學。

  “援藏不僅僅是身在西藏。”記得自己到西藏時的不適應,記得藏民們對自己的友善,他更能理解身在異鄉的藏族學生的心情。將心比心。在江城,他把真情回饋給每一位他認識的藏族孩子。33年來,他們接待、幫助過的藏族學生近1萬人次,收入的1/3以上用在了孩子們身上。

  對自己、對這個家他近乎苛刻。每件衣服都是穿到不能再穿了他才作罷。早年買的家具已經油漆剝落,不舍得換,但他卻在1987年就早早地安上了電話。“這樣,孩子們就可以隨時打來電話了。”

  發黃的記有學生聯系方式的筆記本換了一個又一個,相冊記下了老人與孩子們一起走過的美好時刻。

    鐘情於藏——

    自覺擔當“輔導員”

  藏族孩子們都還記得那張大大的能容納19人的餐桌。每每到“阿爸”家去,最美味的食物總會擺在那裏,喝酥油茶、吃糌粑、蘿蔔燉牛肉……盡管要擠著、站著,但那卻是地道的家的味道,有鄉音、有鄉情。

  從10平方米、50多平方米再到70多平方米,迎新、迎國慶、藏歷新年……一撥撥這樣的聚會、交流深藏在一茬茬藏族孩子心裏。

  相聚的歡暢,是他費盡心思的執著。20082,南方遭遇大雪。當時,已回到湖南老家的楊昌林惦記著回不了家的孩子們,硬是花高價租了輛面包車,連夜“爬行”到吉首,擠上到懷化的火車,在那裏凍了一天一夜,才搭上回武漢的火車。僅僅在家歇了6個小時,天一亮,他又趕往10公裏外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買年貨。回程的汽車在武大門前停下,他扛著40多公斤肉和菜,在結冰的路上,走走停停。平常只需10多分鐘的路,他花了40分鐘。

  每一次聚餐,楊昌林總是親力親為。眼看著來家裏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幹脆將聚餐改到餐館。但飯前,他總是先安排學生來到家裏喝茶、吃水果,看看家、認認路,好讓學生以後能找到家。“記住,這裏就是你在武漢的家。”對每一位來到家裏的藏族孩子他都反復叮嚀。

  今年3,楊昌林正式受聘成為武大學生輔導員,專門指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在更多的人看來,這只是一份遲來的儀式。33年了,他自覺地當起“輔導員”,讓遠離家鄉的藏族學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黨的溫暖、祖國的溫暖。

  這個“家”的成員越來越多,當初只有湖北金融高等專科學校10多名藏族新生,現在涵蓋到在漢的有藏族學生的所有高校。而這段生活,也成為一種讓他們可以慢慢品味的人生經歷:親情、友情、成長、關愛、自強、奉獻、國家、認同。

    寄情於教——

    早出晚歸的好老師

  “阿爸”的身份,常常讓人忽略了他的真正職業——體育教師。

  他的學生、已是教育部*的武漢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劉正猷說:“還記得天一亮楊老師到處敲門的聲音。”

  同事李海冰說:“看楊老師的指導計劃,非常細。針對每一個同學要做什麽樣的訓練,根據訓練結果,再做什麽樣的調整,密密麻麻的,工作量很大。而一到集訓時候,他又給學生熬排骨湯、綠豆湯。”

  他是學校體育部長跑隊的教練,早起要帶操,下午要訓練。他這個教練與別人不同,人家的隊員都是特長生;他的隊員則是他通過校運會、院系比賽從普通學生中招進來的。

  他這個教練是訓練隊裏最辛苦的教練。500米、1500米、10000米……還有障礙,隊員最多、基礎相對薄弱、訓練時間跨度大。

  從楊老師那裏接手他的長跑隊後,年輕的體育老師陳文英感受到了那叫一個累。“一到3點半,學生們上完課,他就坐在操場上等同學們來。那時正是武漢最熱的時候,隊員們訓練時間不同步,訓練項目又不一樣。他拿著秒表一個一個計,中長跑要求多,對心肺功能、體能恢復情況都要一一記錄。每年省裏高校比賽,楊老師的學生都有進入前3名的,這對普通學生來說,是非常好的成績。”

   他看重的並不是成績,他希望這些隊員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作為老師,要對學生負責,必須有人格品德的影響。”6點做操,他就要先到。學生沒來,他要到宿舍看。病了,就安慰;沒病,就要給學生講道理,下次就一定要來。在他帶的出操班級裏,學生們自然而然將跑步堅持下來。

  多年後,在校園晨練時,他依然還可以碰到他曾經教過的留校的學生,體育鍛煉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個習慣。

  2006,楊昌林妻子次仁德吉逝世一周年,武漢高校藏族學生自發舉辦“德吉杯”足球賽。在孩子們看來,這是對“阿爸”最好的安慰,對“阿媽”最好的紀念。

    忠貞於愛——

   “家,不能散”

  學生為重。

  “一到午飯和晚飯時間,就是爸最忙的時候。我們飯菜做好了,有時甚至已經吃完了,他還在打電話。他總是等孩子們下課了再打,怕影響他們上課。”女兒楊紅梅說。

  “青藏鐵路通車後,從廣州到拉薩T264次列車經停武漢,但一票難求。恰巧那會兒又是期末考試最緊張的關口,又要通宵熬夜排隊買票。”華中科技大學的次仁多布傑想到了“阿爸”。

  楊昌林陪著他,開證明、寫申請,在鐵路局、教育廳、援藏辦等多個部門間奔波,終於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次仁多布傑從中讀出了“阿爸”的苦心。“他是要我們常回家看看,看父母,了解西藏的發展,更好地建設我們的家鄉。”

  “西藏的發展和安定,更需要專門的本地‘永久牌’人才,需要一批頂尖人才。”這是楊昌林經常告訴她和孩子們的。

  2007,楊昌林撰寫了《關於高校為西藏培養專門人才的幾點建議》,建議各高校“因材施教”,采取定向、保送等措施招收研究生。

  華中農業大學的普努來自阿裏,他還記得聽到自己入黨後“阿爸”的興奮,“他一下子從病床上起來,告訴我,入黨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是為人民服務。”

  楊昌林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著身邊的人。普努說,阿爸自己就是這麽做的。畢業後回到家鄉正是他的設想。“阿爸自己用一輩子的時間做援藏工作,他的兒子也紮根阿裏,至今已奉獻了19,我怎麽能不回去呢?

  民族情誼在這裏匯聚、升華。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生家長嘎瑪說,“藏族之家”是“藏族學生前進的加油站”,是“西藏駐漢辦事處”,在這裏,他和家人真誠地接待不少來漢學生的父母和親友,管吃管住、幫買飛機、車、船票。

  “藏族之家”,這個愛心之家在逐漸擴大。援藏回來的女兒、女兒在西藏的同事、從西藏回來的朋友也加入進來。

  只有夜晚是屬於他的。夜深人靜之時,楊昌林會拿起筆,一點點回憶起妻子次仁德吉從農奴到大學生的人生改變。妻子的話“家,不能散”仍會在他耳畔回響。(新聞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7-22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