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20余萬字🌾,厚厚的12本🦶🏿。一個名叫馬楚清的災區普通退休教師,一句一句地記錄下地震之後災區浴火重生經過的每一天↕️。
馬楚清今年66歲,是都江堰水電十局子弟校的退休教師。三年前,與震中汶川映秀一山之隔的成都市都江堰成為“5·12”汶川大地震極重災區。從那時起,這個從死裏逃生的退休老師天天用筆記下所聞所見所感𓀂。這一寫,堅持了3年,寫滿整整12本,達20余萬字。他說:“地震後發生的每一點變化都不能被遺忘💇🏽。”
馬楚清的“地震日記”,厚厚一摞。在馬楚清眼裏,這12本記錄地震歷程的日記🧗🏼,是“比生命還要寶貴的財富”。這些記載既是日記,更是一份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難得的民間記錄。
作為一個災難的見證者和日常生活的敘述者♝,馬楚清的日記中,細小🤿、瑣碎的記錄,容納了3年的宏大歷史。在巨災面前,這位瘦小的老人用勤勉和堅韌,寫下了自己所經歷的特殊的日日夜夜,寫下災後心理的感悟和生活的變化。
“5·12”震後三年👨👧,是中國一段特殊的難以磨滅的歷史。正是匯聚了無數人對災區的關註🚴,災區才得以重獲新生👨🍼。馬楚清正是用日記的形式☝🏼,參與了災後重建。
馬楚清這種“小人物的大堅持”,感動了很多網民。汶川大地震後三年特殊歷史的平民草根記錄,折射著中華民族所擁有的堅忍不拔的韌勁👩🏿🏭,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
震後一年
重拾信心與希望
2008年5月12日的日記,馬楚清是用在廢墟上撿到的一本殘破的學生作業本和一支圓珠筆,趴在橋頭欄桿下寫出的👠。從此,他就寫了近3年。在災後第一年的日記中,馬楚清記錄了地震來時的恐懼、地震後的無助和悲痛🌥、受到援助時的欣喜和感動👩🏻🍼、自強不息抗震自救重建家園時的感悟……
以下為日記內容的部分摘錄:
5月12日 陰轉暴雨
“啪啦—轟”的一聲巨響©️,把我從睡夢中驚醒🎋。地在抖,床在搖👨🏿🎤,墻在晃,大地震𓀑!我抓起外套就往門外逃命,絆倒了,爬起來……終於連滾帶爬地逃到了門外……
當我驚醒過來🍄🟫🤙🏼,第一反應就是找人📧🪡,找人,尋找家人的下落……
8月7日 晴天和雷陣雨
盼望已久的大喜日子終於來到了,搬家🥧,要住到板房裏去,開始新的生活了。全家冒著大雨搬家具、生活用品,一直忙到晚上12點過,我坐在沙發上喝了幾口茶,想到今晚可以睡一個安穩舒坦的大覺了。
2009年3月29日 陰天💂🏻♂️,小雨不斷
經過3天的努力🧲,終於將居委會發來的《灌口鎮安居房分配與管理方案群眾調查問卷》表收齊了。……了解這部分群眾對置換房的分配與管理的要求和意願,為政府這項大家比較敏感的問題,在決策時提供重要參考。
震後兩年
重建的成績讓人感慨
在震後第二年的日記中,馬楚清記錄了經歷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去看災後重建的自來水廠,馬楚清甚至連水泥標號和鋼筋什麽型號都特別留意了💇🏿🦹🏿;去走訪災後重建中的安置房時👟,馬楚清總要隨身帶上相機,隨時記錄……
以下為日記內容的部分摘錄🫃🏿:
7月18日 晴間陰 氣溫34℃
上午,都江堰廣播電臺報道了昨晚暴雨造成我市虹口鄉,龍溪(池)鎮,紫平(坪)鋪鎮等山區鄉鎮多處山體滑坡🖼,遭受泥石流自然災害🏄♀️,公路交通中斷👩🏽🍼,很多住房被毀,眾多人員傷亡……
黨和政府正全力組織救援,救助人員☕️,救災物資正源源不斷地運往災區👡,相信黨和政府率領人民群眾一定能盡快戰勝災害、恢復生產。
12月17日 晴 氣溫15℃
下午兩點🙆🏻♂️,都江堰市災後城鎮(建成區)安居住房分配辦法聽證會在市房管局四樓大廳舉行。我作為群眾代表參加了大會。
兩個半小時的聽證會體現了公平、公正🤵♀️、公開和民主🐴,我全程參加今天的聽證會,深感作為監督員的責任:一定要在分房過程中為群眾辦好事💇、服好務🕺。
4月16日 晴轉陰
今天下午,我3點趕到建興社區,參加社區組織的為青海玉樹地震災區的捐款活動。
晚上,我翻看相機照片,一幕幕感動人心的場景浮現在我的眼前:一個賣菜的老大姐捐了五十元👨🏽,一對七十多歲做小生意的老兩口捐了一百元,一位被姥姥抱著的兩三歲的小女孩將十元的零花錢投入募捐箱內,一個騎自行車的中年男子捐上一百元……
震後三年
別了🚣🏻♂️,板房。來了,安置房
震後第三年⛈,馬楚清在日記裏記下了成都災區從悲壯走向豪邁的點滴變化0️⃣,甚至包括自己對於分配新家內心的波動👨🏻🦱。
翻閱馬楚清的日記,過去的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都鮮活地浮現在了眼前🤘🏽。恐慌、悲痛、欣喜⛑🧙🏻♂️、感動💂🏼、感悟的心路歷程在他的日記裏清晰可見❤️。
以下為日記內容的部分摘錄:
9月7日 晴轉陰 氣溫24℃
下午是第四批次安居房乒乓球搖號確定最終方案的日子。這次3800套新房終於花落有主了🌞。
11月22日 大好晴天 氣溫18℃
今天是個好天氣。看來選擇今天搬家是選對了日期,老天有眼,也來助興。
當全家人圍在一起吃著入住新居的第一頓飯的時候,大家祝賀搬家順利⚾️。
別了🏃♀️,板房。來了🫷🍼,安置房🤹🏽♀️。
2月12日 晴 氣溫8℃
地震發生後到現在,我一直堅持寫著地震日記🌜,這是我退休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我準備一直寫到地震三周年,寫到“七一”我們黨建黨九十周年為止。
……
(人民日報🙆;記者 梁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