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重慶晚報

南岸天臺崗小學的孩子們在學校唱兒歌 記者 史宗偉 攝
在“3.21世界兒歌日”來臨之際,江北區蘭溪小區樂源幼兒園組織孩子舉行了兒歌演唱會,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表演《小燕子》、《數鴨子》等經典兒歌,但孩子們下了臺喜歡念叨的卻是電視裏的廣告詞。
4歲男孩脫口秀廣告
當天,記者問剛表演完節目的4歲小宇最喜歡唱哪些兒歌,他撓撓腦袋半天說不上來。在旁邊的母親叫他大膽回答,小宇以為是讓他自由表演,脫口而出一串兒廣告語:“哪裏不會點哪裏,媽媽我要點讀機!”“藍瓶的鈣,好喝的鈣”、“有了肯德基,生活好滋味”……小宇的表演一下子把大家都逗笑了。
“很多孩子都喜歡背廣告詞,甚至比兒歌更來勁兒。”園長吳倩說,組織這次兒歌演唱會時才發現,許多孩子受社會影響,像廣告詞這樣的灰色兒歌,只要在電視裏聽過幾遍,他們隨時可以背出來,反倒對傳統兒歌失去了興趣。
“不是孩子們不喜歡唱,而是好的兒歌實在太少了。”江北區七彩陽光幼兒園園長巫萍萍說,她們這兩天也在為世界兒歌日搞演出,但選來選去也找不出幾首新鮮的好兒歌。經典的兒歌就那麽幾首,孩子們早就唱厭了,而現在的兒歌內容生硬、節奏單調,連老師都倒胃口。
小學生喜歡改歌詞
沒有好的兒歌,年齡稍大的小學生迷上流行歌曲,有的還悄悄地改歌詞,創造出灰色兒歌。家住江北區平常人家小區3棟21樓的陳沁說,他有次聽上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唱:“太陽出來我爬電桿,爬上了電桿我耍電線,電線放出了高壓電啊,把我送進了閻王殿,我給閻王上根煙,閻王送我上西天……”這樣的灰色兒歌,讓陳沁大吃一驚。
“改編流行歌曲在高年級學生中比較常見,大多是圖著好玩或發泄一下情緒。”南岸區天臺崗小學副校長魏莉說,重要還在於引導,這學期學校讓學生自創文明禮儀兒歌,沒想到孩子們創作出相當多好聽的兒歌來。
孩子喜歡就是最好的
“兒歌不分什麽好壞,只要孩子喜歡就是最好的。”家住九龍坡區黃桷坪的重慶發電廠退休職工曹新義說,小時候唱過的那些兒歌看起來都有些不雅,比如“老太婆,尖尖腳,汽車來了跑不脫”、“又哭又笑,黃狗飆尿”,唱了幾十年,影響了幾代人。
什麽樣的兒歌才是好兒歌?當孩子們嘴裏冒出灰色兒歌,是容忍還是製止呢?歡迎讀者撥打本報熱線966988,或登錄本報網站留言,參與話題討論。 記者 湯寒鋒
好兒歌哪去了
文學創作上的浮躁之風,也刮到了兒歌這片純凈土壤。
“有的作家一次出手十幾首、二十幾首兒歌,但沒有一首可用。不求精、不求美、粗製濫造的創作態度正在侵害兒歌這一文體的純美。”《幼教園地》編輯黃瑋說。
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浙江師範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方衛平教授認為,相比傳統兒歌,無論是審美趣味還是藝術質量,當代都沒有完成對傳統兒歌的傳承和超越,內容偏向了教育的功用,文化內涵越來越蒼白,缺少了傳統兒歌那種天然的、蓬勃的生命力,缺少了遊戲性、娛樂性、諧趣性。此外,創作兒歌的形式相對單一,許多兒歌的形式如連鎖調、問答歌、顛倒歌、繞口令等沒有得到傳承和創新。
我有話說
田冰冰(巴蜀小學語文教師、全國十佳班主任)
從某種角度講,擅長背廣告詞是孩子模仿能力強的表現,能改歌詞更是說明他們有創造能力,只要不是低級趣味的東西,都可以接受。
賀小燕 巴南區樂一融合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咨詢師
孩子們唱多了充滿情愛、暴力的灰色兒歌,童真或許就會過早失去。家長和老師們要多關註兒童需要,為他們選擇琅琅上口、充滿童趣的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