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北新聞網
國慶長假,大學生過法各異:有人利用假期做兼職,有人在圖書館裏“充電”,有人回家看望父母。然而,也有不少學生情侶成雙外出旅遊,或者去和遠在外地的情侶團聚,然而他們大多數直接或間接用父母的錢來自己製造“浪漫”。
花錢如流水一般
“國慶長假第一天,兒子和女友就花去3000元旅遊費,我微薄的收入怎麽經得起這樣折騰?”王女士哭訴自己大學在讀的兒子,國慶長假和女友去北京遊玩花錢大手大腳。
王女士兒子讀大三,這次國慶長假,他帶著女朋友去北京遊玩,兩人逛故宮、登長城、品嘗全聚德烤鴨。算上購物開銷,第一天的“浪漫之旅”就花去3000元人民幣,這筆費用完全由王女士承擔。王女士下崗在家,做點小買賣過日子,丈夫一個月只掙1000多元。“兒子還沒工作,花錢就大手大腳,這包袱真是背不起啊。”王女士忍不住長嘆。
記者詢問了一些在校大學生發現一些“單身者”國慶假期大都忙著回家跟父母團聚,而不少有了“另一半”的學生則利用黃金周成雙成對到外地遊玩,近的去大連、北京等地,遠的去杭州、廣州。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同學還互相攀比,甚至有的男生和女友去香港和“新馬泰”,住高檔情侶套房。
用錢買“浪漫”不可取
學生情侶國慶長假旅遊的資金來源,絕大部分是父母買單,只有極少數人通過兼職或用自己的獎學金支付。
東北大學的學生於程說,上次國慶長假她是和她男朋友在北京過的,出去玩大概花了3000元左右。今年國慶假期他男朋友來沈陽玩,用掉了2500元左右,包括來回的車費、吃住、參觀景點及購物等。
於程說,這些費用他先透支下個月的生活費,再通過做家教、做商場促銷等兼職來填補這個“漏洞”於程說, “或者先問同學借,實在不行就透支信用卡。”
對於這樣的現象,教育專家認為,不少大學生不知道賺錢的艱辛,消費往往缺乏理性。大學生情侶共度長假可以理解,但作為缺少收入的學生,用父母的錢來為自己製造“浪漫”是不可取的。(張曦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