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熊丙奇:大學教授猶如“學術民工”


         “大學的使命就是要進行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但現在國內的高等教育管理製度和大學的辦學很多時候在阻止創新,阻斷傳承。”12月17日,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辦的第二屆創新中國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教育專家熊丙奇直言目前國內大學面臨很多問題,想要真正做到創新困難重重。

       
高校“行政化”阻礙文化傳承和創新
   
       
我國高校的行政化問題,從上個世紀90年代探討建設現代大學製度起,就進入大眾的視野。這一問題在社會輿論、“兩會”和教育論壇中飽受詬病,高校去行政化已經成為推進高校管理體製改革的措施之一。然而,熊丙奇坦言,在去年7月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之後,大學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行政化。“大學裏的大多數課程也是由上到下統一安排設置的,這樣學校就沒有充分的自主空間,就不能體現大學辦學的靈活性。”
    “行政化強調服從、強調紀律,如果不去除不僅會阻止文化創新,還會阻礙科技創新。這是當前的一大問題。”對此,熊丙奇建議,要大力推進高等學校管理製度的改革,真正做到政府向學校放權、中央向地方放權,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大學如果沒有自主 文化就沒有自覺。”他說。

        功利化傾向嚴重 高校教授淪為“學術民工”

        相比“行政化”,大學校園裏的功利化傾向也不容忽視。在熊丙奇看來,從高校管理者到高校教師再到學生都存在著嚴重的功利化傾向。“學校的擴招、合並強調了數量的發展而忽視了質量的發展。很多大學自身也迫切希望能夠辦好,但是采取了急功近利的方法。改校歌、換校名、重立校訓,這樣的話實際上大學文化就沒有傳承了,而是被隔離掉了。”
        熊丙奇認為,由於功利化傾向的存在,許多高校並未引導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精力潛心做學問,而是采取一年一考核的製度,希望教師一年就要出成果,這樣的結果導致大學教授們都要拿著論文、課題經費、專利去兌現工分 最後就變成了“學術民工”。“對教授設定的指標包括發表論文數、申請課題數量、申請經費數量、獲批的專利數,以及教學工作量。教學僅占其中一小部分。”他認為,在學術功利化、學術泡沫化的環境下,很難有貨真價實的創新。
  如何解決高校創新難的問題?熊丙奇院長建議,高校內部應建立起學術自治、教授治校製度。“以行政來主導學術資源、教育資源。學術不獨立、教學不自主,文化氛圍就很難形成。”他認為,國內高校可借鑒國外的做法。在美國的高校中,校方針對不同類別的教授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教授們普遍實行“年薪製”,收入與學術績效不掛鉤。“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教授們就能憑自己的興趣做學問了。”熊丙奇說。

      同質化狀態普遍 部分院校淪為“考研基地”

    “中國的高校千校一面,沒有自身的個性和特點。”熊丙奇說,從985到211,到普通本科,再到高職高專,中國的高校全都是一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體現特色。
    “更嚴重的是教育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並不多,學生接受的是縮水的教育,尤其是一些本二、本三院校儼然變成了考研基地。”熊丙奇直言,由於就業困難,部分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一進大學,就把考研當成了唯一出路,以此為跳板,進入更高層次的大學,提升就業的砝碼。“這樣學生就會完全為考研而學習,而忽視了許多專業課程的學習。”據介紹,許多學校對學生考研也是相當支持。甚至會單獨開設教室,配備老師進行專門輔導。“高校本應是按照學生所學專業培養人才,而如今為了讓學生考研,偏離了原有的辦學理念。大學如果沒有真正對學生進行應有的教育,這時就會面臨大學文化的消亡。”
    “部分高校淪為考研基地和目前研究生考試製度的設計有關,但其根源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化,沒個性。” 熊丙奇說,所有的學校把科研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不管是講師還是教授,全部變成了“學術民工”,功夫全都用在了怎麽寫論文,怎麽拿項目上,根本沒有心思教學生。“985、211高校的學生還可以扛著學校的牌子找工作,普通本二、本三高校的學生只能考研。”
         熊丙奇認為,大學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與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一體的,是同一個問題的在不同領域的展現而已。高校只有打破“千校一面”的現狀,按照自身的定位來培養學生,才能保證教育質量,才能培養出真正有個性的學生。“考研基地”也才能消失。(新聞來源:中國江蘇網)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12-21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