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開大學承擔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研究》結果公布🫃🏼。課題組用比較翔實的調查數據揭示出大學生就業與大學教育的關系,認為大學不是職業學校,不能唯就業論,但是在學生就業方面也應有所作為🏊🏽♀️。
一項專業研究的成果成為輿論的焦點,除了研究選題的重要外,還源於它讓人們想到最近的一則教育新聞:主管部門最近下發通知提出,對就業率連續兩年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停招。對於這個規定,贊成者認為,有些華而不實、誤人子弟的專業早該取消;反對者則質疑,過度強化大學的人才技能培訓這一功能,勢必將大學教育功利化💃🏿。
在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的現實大背景下,為確保高校專業設置合理📚、健康發展,教育部此次提出“就業率與大學專業掛鉤”有積極意義,給各高校和各地主管高校事務的教育廳(教委)設定了一個不可逾越的紅線——無論如何,亂設專業可以休矣!可以預測,隨後將會有一系列的後續措施,比如,每年定期公布高校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報告,讓社會監督高校,特別是辦學質量較差的公立地方院校和民辦院校,敦促高校合理設置專業和招生人數,杜絕盲目跟風🤟🏽、互相攀比和追求大而全。
但是,一刀切地把就業率與大學專業命運掛鉤,雖然有著諸多的現實考慮,但也確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對於定位不同的學校和專業,是否應該區別對待?一般而言,只要願意“下嫁”或“屈才”,名牌大學畢業生無論什麽專業,一般都能找到不錯的工作。但許多普通院校,即使是熱門專業,學生就業也存在諸多困難。
另外,如果按照剛性的要求,凡是就業率連續兩年達不到60%及以上的專業,都得統統調減招生計劃,那麽,我們將會看到,肩負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重任的國家重點大學,會因此失去某些基礎學科👩🏼🦲⛷。比如,海洋大學的生物學不一定好就業,但如果因此停止招生甚至撤銷專業肯定不行,因為海洋類的大學肯定涉及海洋生物,而生物學必然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學科。所以,完全按照就業率來決定一個專業的生死存亡,這種功利性十足的標準,將會給國家人文學科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以毀滅性打擊,勢必使相關學科遭遇人才難以為繼的災難。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上大學就是為了將來能找到好工作。但從大學的目的和接受大學教育的長期收益來看,這只是大學教育和接受大學教育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此,如果過分強調就業率對專業設置的影響,必然會適得其反——不僅無助於高校專業設置的優化和教學質量提高,還會逼迫大學把學生的大四變為“瘋狂就業年”,並將大學的人文教育♠️、通識教育和學術教育,變為就業導向的職業教育💡、技術教育和考證教育。(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