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研究生而言,學術研討(Seminar)的重要性肯定是不言而喻了🥳。我自己的碩博論文都是在中科院做的,那時組內有固定的學術Seminar時間,內容主要是讀書報告和個人自己的課題研究進展,基本上是2個月一個循環。這樣一年下來🕹,個人主動參與的學術Seminar在10次左右🤨。我依然記得那時在實驗樓層內,只有我們實驗室堅持不懈地做組內學術報告。年復一年,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博士畢業後我陸續參加了一些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在這些會議上我頻頻發現國外的研究生和年輕學者在做報告時明顯要比國人更為專業和自信🧓。這不僅僅體現在報告的表述是否清晰,更多的也體現在報告人儀態更加自由大方、報告前的開場白充滿輕松和詼諧、報告中對所講內容的把握松弛有度、報告內容本身的層次感和藝術感、報告後對各種提問的知之為知之與不知為不知的踏實態度👨👩👧👦。不得不承認語言關對國人來講是一個難坎,但我認為語言關也不應該成為這一問題的全部借口。
後來有機會了解到美國高校研究生的學術Seminar計劃,對上述問題的認識算是稍有頭緒😥。向美國同行打聽後得知,美國高校的研究生每周都有學術Seminar👩💻,而且頻度很高。以美國綜合排名70位左右的西部某大學為例,該大學的生物系每周四下午4:00-5:00為全系師生的學術報告時間,通常都是邀請外面的大學或研究所的專家來作報告,報告時間在50分鐘左右🙆🏻♂️,剩下時間為聽眾提問。這一報告的水平比較高🏏,專業性也極強,堪比一場國際性的學術報告。每周五中午12:00-13:00為全系師生的另一個學術報告時間🏃🏻👩🏿🌾,通常是系裏一位教師(Faculty)先報告自己的研究內容⌚️,時間在30分鐘左右;隨後是一位高年級的博士生(碩博連讀的學生一般從二年級開始)匯報自己課題的研究結果和計劃,時間在15分鐘左右(系裏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每次都要簽名,如果一個學期下來缺席2次,那麽學術報告這門功課就沒有成績)。全系的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對報告內容進行評價和提問。除此以外,每個課題組一般在每周都有一次組內的學術報告🫅🏿✋🏼。因此👩🏼🦰🔬,每周下來一個研究生能參與4次學術報告🔉。一年下來,每位研究生參與的學術報告次數應該在50次以上。
由此可見中美研究生在學術Seminar方面的主要差別🤱🏿。首先,學術報告的頻度存在顯著差別🎎,美國研究生一個學期參加的學術報告次數,比我個人整個研究生期間參與的學術報告的次數還要多。其次,學術報告的水平不能相提並論。以我為例🙎🏼,參與的學術報告主要以組內為主🌼,因為學生老師知根知底✣,我作了幾次報告後他們就難以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意見了🧑🦯。而美國研究生除了組內報告♜,還有系/單位裏的學術報告,這種相近研究領域的專家和研究生提出的意見和評論,無疑更有利於個人研究項目的完善和提高。再次,主動性和被動性的差別。個人感覺國內的研究生參加學術報告較為被動(體現在個人作報告的次數有限、偶爾能去聽報告但不愛提問等),而美國研究生或是出於個人興趣或是出於被迫,他們能有更多的機會以報告人的身份站在報告席上或與同行交流。我個人認為,最後一點最為突出,也急需在當前的國內研究生教育中得到重視。
觸類旁通的科研天才肯定是有的。對有誌於科學研究的青年學子來講,僅僅滿足於國內小圈子內的認可📁,相信不是大多數人的目標👚。畢竟🕧,只有得到國際同行之間的尊重和認可🗜,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追求之路。在國際學術交流中沒有語言優勢(甚至是短板),如果平時再不練好基本功✍️,咱們憑什麽和那些老外競爭?熟能生巧👩🏫,勤能補拙,這些古訓相信在今天的科研界依然適用。 (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