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文憑項目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從1個項目逐步發展到學前教育至大學預科一貫的3個項目𓀂;國際文憑學校數量快速增加,公立學校的比重穩步提高🎐;3個國際文憑項目在理念、目標和學生為學習中心等方面呈現出統一性,在性質、結構、實施要求及評估等方面呈現出項目間的連續性🧏🏿♂️;既重視文件和評估督導的引導,又重視學校創造性實施。
國際文憑項目的發展沿革
1962年國際學校協會在日內瓦召開的社會學科研討會上提出:為高等教育製定國際“護照”,即“國際文憑”👣⛓。這是國際文憑項目的開端。為了推動國際文憑項目的發展👇🏽,1968年成立了國際文憑組織,這是一個在瑞士註冊的非營利性國際教育基金會。目前,國際文憑組織主要有4個工作領域🚣:課程發展🤽🏻♂️🤦🏽♂️;評估學生👩🏿🎤;教師的培訓與專業發展;學校的授權和評審。
國際文憑組織第一任總幹事亞力克·彼得森對大學預科項目的開創發揮了重要作用,提出藝術和科學要列入六角形結構中,建議在6個學科組之外增加2~4個課程。隨後,“認識論”、“創造👩🏼🌾、行動⇨、服務”和“專題論文”相繼納入到國際文憑課程中。就這樣🤽🏼♂️,20世紀60年代💬,以“語言▶️、社會🧑🏭、數學🐁、藝術、科學、個人教育—社交教育和體育”6個學科組組成的六邊形和“認識論”🚶🏻♀️、“創造、行動𓀒、服務”和“專題論文”為核心的大型預科項目的模型基本構建起來。
中學項目最初由國際學校協會發起。1980年💫,在坦桑尼亞摩西的國際學校協會會議上提出為中學生發展“前文憑”課程的必要性🔌。1992年,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接管國際學校協會,將這一課程進一步體系化,形成了自己的中學項目。
歐洲國際學校委員會於1990年的羅馬會議上首次提出小學項目。1992年🧜,法蘭克福—督導委員會為國際學校製作了國際學校課程方案任務說明。國際學校課程方案的誕生就是小學項目的前身。1997年👠⚱️,該方案的所有權和持續發展的責任移交給國際文憑組織,正式成為國際文憑組織的小學項目👨🏽🦰。
國際文憑學校數量急劇增加,從1971年的12所增加到2009年的2747所🏂🏽。近5年來,小學項目的年增長率達到24%👱🏻,遠高於中學項目或大學預科項目的增長率。到2010年,授予開設國際文憑項目的總數為790個,大學預科項目為2183個。國際文憑學校中公立學校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從1971年的17%增加到2009年的57%。
2010年,全球共有國際文憑學校3012所🚷🦏,其中非洲🪅🧚🏼、歐洲和中東地區有804所(26.6%),亞太地區有439所(14.6%)👨🏻🎓,拉丁美洲地區有288所(9.6%),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區有1481所(49.2%)。2010年,在國際文憑學校數量全球排名中,中國排第5位(93所)⏲。
國際文憑項目的統一性與連續性
首先,秉持共同的使命🔀。國際文憑組織的教育宗旨是終身教育,倡導國際主義和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致力於培養酷愛探究🧙♀️、知識淵博、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青年🧝🏽♀️,使他們成為積極主動的終身學習者、全面發展的人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第二,具有共同的培養目標👩🏿🏫。《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並非試圖將學生培養成為完美無缺的人,但把達到目標的過程視為追求國際情懷的人生歷程♣︎。所有國際文憑項目的目標均在於培養具有國際情懷的人🔑,他們承認人類共有的博愛精神,分擔守護地球的責任,幫助開創一個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第三☎,都以學生為課程中心。3個項目都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程💂🏽。如中學項目中🤶🏽,強調國際文憑組織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信念,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模式、註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激勵學生發展的學校內部評估,都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探索自己在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的位置💼。
從國際文憑項目的發展歷程來看🌄,雖然3個項目都自成系統,但又不乏形成了一個有機銜接的序列🌼,以便更好地為那些開設2個或3個項目的學校提供支持🧡。
小學項目和中學項目是全納性質的教育項目👩🏼🎤,它們具有滿足所有學生需要的靈活性。大學預科項目並不有意排斥某些學生,但為成功升入高等學校的學生提供所需要的一切,不可能最佳地面向所有學生。國際文憑組織一直在發展製定一些共同的標準以及一些適當的共同實施要求,用以支持和加強所有3個國際文憑項目的實施。從項目文件“剛性”角度而言👩⚖️,小學項目具有較大的開放性、柔韌性、自由度,而大學預科項目具有基於外部評估的“剛性”要求🦴,中學項目居於二者之間☂️☝🏿。
因小學項目和中學項目要滿足其課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本國教育體製下的學生的需要,所以小學項目提供課程範圍和順序的文件☢️🧃,供學校編製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中學項目是作為一個體系框架提供給各種不同類型的學校,供學校可以在這個框架內改編自己的課程。大學預科項目為外部評估🙏🏻,6個學科組都製定各自有詳細的課程提綱和評估指南🦆,教師也有一些選擇的余地,但這種選擇是很有限的🚫。
國際文憑項目的特點
第一👳🏿♂️,國際文憑組織所倡導的國際理解教育和終身教育,以及全面發展的學生品質,引領當今世界教育潮流。
第二🍶🚔,國際文憑項目始終貫徹學生為學習的中心,根據各個項目的定位和學生發展階段特點🧖🏼♂️,構建合理的課程模式☝🏿。這一模式,處理好跨學科綜合主題與學科之間的關系👟,從跨學科主題單元的小學項目模式平穩過渡到學科性質的大學預科項目模式。
第三🩹,國際文憑項目非常重視實踐、行動🪟、設計、表達等理念,無論是小學項目的“學習成果展”🙅🏻♀️、中學項目的“個人設計”,還是大學預科項目的“專題論文”,都要求學生花長時間(1年)來精心設計和完成。
第四,國際文憑項目非常重視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的培養🗂,如小學項目完全用探究式來開展,中學項目強調學習方法的養成,大學預科項目中“認識論”註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第五♖,國際文憑項目努力給學校提供創造性的時空,尤其是小學項目和中學項目👨🏼🚒,在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時間的分配上都給學校留有較大的空間🚴♂️🤵🏿♀️。
第六,國際文憑項目,註重基於理念、基於目標、基於標準的文本設計、教學實施和效果評估。國際文憑組織通過文本引領🌌、項目督導📚、外部評估評審來促進學校達到統一標準。(新聞來源:科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