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學術期刊應先姓“學”後姓“刊”


       學術期刊應先姓“學”後姓“刊”


  引入“公益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術期刊造血,固然十分重要,但對生存艱難但“不富價值”的學術期刊實行必要的優勝劣汰恐怕更加重要。

  日前一份由中國期刊協會下發的通知引起關註,在這份通知裏,首次提到考慮在學術期刊中引入“公益基金”,即意欲引導社會上更多有誌於提高中國期刊學術水準的公益基金,進入學術期刊領域,給以資金支持,來挽救那些生存艱難但極具價值的學術期刊。

  正如有關知情人士所指出的,在中國現存6170余種學術期刊當中,因經營不善而無計可施的占近三成,而靠收取版面費維持生計的更超過半數,不少期刊學術水準持續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對學術期刊進行一番改造,通過引入“公益基金”等方法註入源頭活水,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思考和嘗試。

  然而學術期刊要維持生存、發展,關鍵並不僅僅在於其運作資金是怎樣來的。事實上,國際上著名的學術期刊,既有通過“公益基金”性質維持生存的,也有由某個學術單位、大專院校獨家經營管理的;既有政府出資支持的,也有純私人掏錢主辦的。許多人視作學術期刊救命稻草的“公益基金”,固然是許多學刊維持運轉的“國際慣例”,但目前國內學術期刊的幾種經營模式,也同樣是程度不同的“國際慣例”,並沒有哪一種“慣例”更“慣例”一些的道理。

  由此可見,中國學術期刊生存艱難的問題,並不在於有沒有“公益基金”的支持,而在於學術期刊自身的質量問題。業內人士也坦言,中國學術期刊的質量問題十分嚴重,不少期刊淪為名利、職稱和金錢的交易平臺。如果錯誤思路不改正,即便引入“公益基金”,也無助於學術期刊學術價值的提高。

  “公益基金”說到底,不過是外來資金支持的一種說法,事實上許多國內學刊早已走過這樣的道路(只是不叫這個說法),但結果均不甚理想,有些甚至陷入“找錢-難以為繼-再找錢-再難以為繼”的惡性循環。說到底,這和許多學術刊物自身定位不準,錯誤地與商業性期刊拼發行量、拼營收不無關系。學術期刊應該先姓“學”,後姓“刊”,其中一些學科的學刊可以做到深入淺出,發行量會較大一些,而另一些小眾學科的學刊註定是小眾化的,這就要求學刊經營者審時度勢,量入為出,而國內某些學刊卻機構臃腫,開支浩繁,這樣的“大攤子”,即便“公益基金”真的進來,只怕沒多久也會被嚇跑的。

  正如中國論文發表數高居世界第一,而實際有價值的論文數量有限一樣,6170余種學術期刊的絕對數量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但真正姓“學”、“極具價值”的學術期刊又占多大比例?引入“公益基金”,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學術期刊造血,固然十分重要,但對生存艱難但“不富價值”的學術期刊實行必要的優勝劣汰恐怕更加重要,只有劣質學術期刊得到清理,真正有價值的、“姓學”的優質學術期刊,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新聞來源:新京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11-2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