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科學研究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站在教育科學研究新的歷史臺階上,我們在為所取得的成就欣喜的同時,也應該對所存在的問題保持一份清醒的思考。
■教育科學研究中存在“新八股”、“從屬理論”和“唯科學化”等現象。
■教育科學研究應兼顧學術規範與表達的靈活性,解決範式與定位問題,兼顧科學化邏輯與現實性存在。
■教育科學研究要堅持民族取向、生活取向、實踐取向,重視原創性、直面復雜性、回歸實踐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科學研究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基本建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科學理論體系,推動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站在教育科學研究新的歷史臺階上,我們在為所取得的成就欣喜的同時,也應該對所存在的問題保持一份清醒的思考。
分析:
——教育科學研究中的“新八股”現象分析。遍觀教育史,可清晰地看到,在有關教育的論述或對教育的闡釋中,起始形式是非常多樣化的。然而,按照現行教育著述的規範,往往開頭得有中英文“論文摘要”、“關鍵詞”,然後是“問題的提出”或曰“文獻綜述”之類,最後必是“結論”和註釋。這種教育著述的“新八股”現象,從表面看只是一種形式,實際上,“天下定於一尊”的形式本身往往會束縛人的創造性,窒息新思想、新觀點的萌發。在我們強調學術規範並以此扼製不良學風的今天,教育著述的規範化似乎無可非議。然而,問題在於著述規範的單一化,一方面限製了研究者才思的發揮,另一方面又極易形成脫離教育實踐的格式化研究。
——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從屬理論”現象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科學研究再次掀起翻譯、介紹和闡釋國外教育研究成果的熱潮。伴隨著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繁榮,也存在著追隨、模仿的“從屬理論”現象。“從屬理論”現象的主要表現有:在研究內容上,主要是翻譯、介紹、詮釋國外研究成果;在研究成果上,少有原創性的發現和理論,缺乏開創性的研究領域和問題,且多為跟隨、模仿、驗證等重復勞動;在研究話語體系上,呈現出一種比較艱澀的、痕跡明顯的翻譯語言特征。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重學科中心研究範式、輕問題中心研究範式,大量引進國外的教育理論和移植國外的教育問題,對我國自身的教育問題關註不夠。
——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唯科學化”現象分析。在教育科學追求科學化的歷程中,“普適性的規範、精確性的標準、技術性的方法”,一直作為衡量教育科學是否嚴謹、是否具有科學性的基本依據。伴隨著實驗、調查、測量乃至智力測驗等實證主義思維方式、方法在教育科學領域裏的擴張與推廣,教育價值研究被教育事實研究所取代,自然科學方法論成了教育科學科學化的根本性依據與邏輯。自然科學方法論在沒完沒了地追問教育是什麽、機械地尋找法規般的通則、不厭其煩地支解與細化教育科學的所謂科學化過程中,不僅使教育科學完全漠視“什麽是應該追求的”價值判斷問題,而且使教育科學似乎連教育是培養人的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常識都忘卻了。
解決:
——兼顧學術規範與表達的靈活性。今天,學術研究越來越強調其規範性,就教育科學研究而言,其學術規範實際上還很不完善,教育著述不應成為一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表達。盡管如此,由於教育本身的復雜性、實踐性,教育科學研究中出現的單一的“新八股”著述形式,不足以完整地表達研究者對教育的理解。從柏拉圖以來,教育著述的表達形式經歷了對話體、散文體到規範的論文體,從隱喻性、體驗性表述到獨白性、說服性表述的嬗變。我們的教育著述也經歷了格言式、散文式、論文式的變遷。我們在追求嚴謹的思想路徑的同時,可以適當增加表達的靈活性,以增強教育著述的張力和啟發性。追求教育科學研究的規範是完全必要的,我們還應以對教育現實問題的關切、對教育真諦的執著和教育“思想”的魅力去吸引人、打動人、激勵人。
——解決教育科學研究範式與定位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中國特色教育科學自身建設,從我國教育科學的邏輯起點出發提出問題,從哲學邏輯層面推理、演繹得出結論,形成獨特的話語體系,講究結構的嚴謹和結論、觀點的自恰性的學科中心研究範式。我們更要十分關註教育實踐中比較重要的實際問題,對於實踐中解決這些問題的經驗性方法進行比較深入的總結,在經驗總結的基礎上,提出觀點、結論,形成中國特色教育科學理論的問題中心研究範式。與此同時,要解決教育科學研究的定位問題,從醉心於“純”理論研究和“註釋”教育口號中解放出來,關註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並從中尋找真問題、大課題,開展有益於中國特色教育理論和實踐發展完善的教育科學研究;要建立有效的教育科學研究評價機製和評價標準,把教育科學研究引導到為中國特色教育科學理論形成和為教育實踐服務的軌道上來。
——兼顧教育科學的科學化邏輯與現實性存在。我們應認真、嚴肅地思考如下觀點,並以此為起點或依據,重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獨立自主的教育科學。第一,赫斯特曾指出:科學理論與教育理論在邏輯上是相互區別的,就像關於是什麽的判斷不同於關於應當是什麽的判斷一樣。第二,霍斯金曾指出:教育科學屬於次等學科這個觀點,大家早就習以為常。可是,這個觀點既不合情理,也有誤導性。第三,村井實曾指出:教育科學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力量的足以用來指導教師進行其教育活動的那種知識。也就是說,要發展繁榮我國的教育科學研究事業,要以改變其學科地位、轉換其科學化邏輯與現實性存在依據為前提。
創新:
——教育科學的民族取向:重視原創性。如果說過去30年我國教育科學研究在科學化的潮流中,不斷地復製引進國外的教育理論和自然科學的規範,醉心於尋求普適性的教育規律,搭建教育科學體系和邏輯架構,並期望以此來說明、論證、預測和解釋教育現象的話,那麽,隨著人們對教育科學民族性認識的不斷深入,教育科學要以本國教育發展需要和問題為研究本源,通過各種不同手段獲取原始性素材,或作原始性(相對於“驗證性”)研究,進而得出在國內或國際範圍內富有獨特性和創新性的理論,即立足於我國本土的、相對於西方教育科學的、以追求自己本國特色或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裏的民族性為目的的原創教育科學。“原創”之意義可以理解為“中國的”、“本土的”或“民族的”,從而改變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對外界的依附性地位。為此,要增強原創意識、拓寬原創視野,處理好國外教育理論與本土教育理論、傳統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理論、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原創性研究與繼發性研究的關系,盡早進入原創導引的時代。
——教育科學的生活取向:直面復雜性。教育系統是復雜系統,存在著內時空與內隨機復雜性。從內時空復雜性來看,教育現象與教育本質是一體的,在某些條件下,教育現象及其中的特例、反例、偶然、無序等反而是教育本質的重要顯現。而且,由於不可逆的原因,在對一些教育現象進行研究時,對教育本質的還原未必有效。所以,本質的、必然的教育規律未必能夠概括、解釋教育現象,特別是隨機教育事件。內隨機復雜性表明,存在著真正的偶然性,它並不是“尚未被發現”的必然性,必然性並不比偶然性優越,偶然性也並不是其背後都有必然性。這就要求教育科學研究要恰當運用科學思維模式和人文思維模式研究“復雜性”教育問題。教育科學研究必須關註日常教育生活,而不能偏執於教育規律的發現及其實踐運用。
——教育科學的實踐取向:回歸實踐性。教育科學研究只有更多地關註對教育實踐問題的細微而敏銳的把握,才可能體現其對教育實踐活動的滲透力和影響力,也才可能最終實現自覺的教育理性與現實教育“道理”的相融相通。教育理論歸根結底是來自教育實踐,又要指導教育實踐的。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教育理論是需要以實踐為土壤的,正如迪爾登在《教育領域中的理論與實踐》中所講的:教育理論是一種獨特努力的產物,這種努力是要去獲得教育實踐的理智而深沉的理解;這種理解涉及到方方面面,既有課程的,也有製度的;既有經驗的,也有評價的。但是實踐並不一定借助於理論來進行。賴爾在《心的概念》中指出,從歷史的觀點看,實踐先於理論;即便是在今天,也有很多沒有理論體系指導的理智的實踐。教育科學研究的“實踐取向”就體現為這樣一種觀點:教育是一種實踐活動,是一種開放的、反省的、不確定的、形式復雜的人類活動,由基本的教育價值觀指導。(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