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本來不想當復旦大學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的主任。
在上一屆的學術委員會中,她就曾從副主任的位置上主動請辭。在那個“十年沒開過兩次會”的學術委員會中,10年前製訂的《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中規定的許多條例都從未履行過。
比如“每年至少召開二次全體會議”,結果從2001年6月成立到2010年底的10年中,總共只開了兩次會,其中一次是去年10月的委員換屆會議;還有“校學術委員會每屆任期四年”,可在當時,許多委員都已任職10年,很多教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學校的學術委員會成員。
聞玉梅最終同意走馬上任,是因為聽說這次自己是被真正“民主選舉”出來的;而且,她覺得“這次的學術委員會可能真的要發揮學術上的作用,而不是一個掛名的”。
“有些學校的院士認為我們拋開行政是做不好的,他們以為我們就是獨立門戶,自搞一套,有些事不要看表面現象,要看做得怎麽樣。我覺得我們先要做給大家看。”聞玉梅說,“我認為讓人說話,天不會塌下來。”
不一定選院長,也許他選書記,也許他選院士
2010年12月2日,復旦大學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原校長王生洪召開了校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應到52人,實到只有21人,相當一部分委員由於退休、調離和其他原因缺席。會上決定成立學術委員會章程修訂起草小組。
2011年6月24日,新的《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章程》(以下簡稱新章程)獲得通過。其中,第三章第十一條規定,學術委員會的委員,依照民主、公開、自願原則,由民主選舉產生。委員會正、副主任由當選委員投票產生。
新一屆委員會的委員名額為43人,比第五屆減少11名,
這43個委員如何產生?換屆工作小組想了很多民主選舉的辦法,學術委員會前任副主任王迅將最終的方式稱之為“準無記名”投票:首先,將各學部中的委員名額分配到所屬院、系、所和附屬醫院等基層單位,名額分配由各學部中的第五屆委員協商確定;其次,各基層單位根據名額按各自的具體情況在一定範圍內,如全體教授或全體教師中,以無記名差額選舉的方式選出委員;然後,由換屆工作小組組長出面,組織各學部選舉組長和副組長。
作為醫學部組長的聞玉梅就這樣當選為學術委員會主任。
“沒有規定一定是什麽人,只要大家覺得他夠資格做學術委員就行,所以不一定選院長,也許他選書記,也許他選院士。”聞玉梅說。過去,章程給成員身份劃了等第,比如同樣是教授,但有院士、國務院特殊津貼、*等區別;而新章程裏,當選條件只有一個,即現在在教學和科研崗位的人員都可以參加學術委員會成員的評選。
校領導全部退出學術委員會
此前,復旦大學和合並前的上海醫科大學的學術委員會名單中,從來都不乏歷任校長和校行政領導的名字,第五屆學術委員會主任是時任校長王生洪,當時的副校長楊玉良擔任副主任。
校長、書記兼任校學術委員會成員,在我國的大學中是普遍現象。
而復旦大學的新章程則規定,在任的校黨政領導成員不參加校學術委員會,將學術的職權與行政權力區分開來;將學校學術委員會與各學院(系、所)和附屬醫院學術委員會的關系由以往的領導關系改為指導關系,以充分發揮基層學術委員會的自主性。章程上還刪除了原先的那句“本章程解釋權在校長辦公會議”。
事實上,在此次新當選的第六屆學術委員會的43名委員中,沒有一名是校領導。其下設的5個學術分委員會也不再設主任,只設組長和副組長。因為“一設主任或者副主任,聽上去就和行政級別掛了鉤。如果只有組長,當選者連印在名片上都不好意思吧。”王迅說。
從去年年底開始,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即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校長的權力不能沒邊”,校領導不能在校學術委員會任職,必須把學術委員會還給學校的教授們。他還以身作則,宣布將和學校黨政幹部一起退出學術委員會。
在全國其他大學,也陸續有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去年6月,華中師範大學新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除分管學術工作的副校長楊宗凱外,幾位校領導全部退出學術委員會;今年3月28日,山東大學公布的新一屆學術委員會23人名單中,去掉了校長徐顯明的名字。吉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高校也相繼宣布校領導退出學術委員會。
“領導退席”曾引起熱議。不少人認為,這是高校“去行政化”的一大步;也有人提出,校領導中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水平完全夠格入選,“一刀切”有矯枉過正、浪費人才的危險。
“一所大學如果沒有學術,那大學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同樣,一所大學不以育人為本,那麽大學也沒有存在的價值。但是學術既不需要行政來幹涉,也不需要民主來決策,因為學術不是行政領導發布指令來進行管理的,學術也不是靠少數服從多數來實現發展目標的。一所大學的學術必須保持獨立,思想必須保持自由。這樣,一所大學才能有發展的前景。”楊玉良說。
我們不是泥菩薩,叫點頭就點,叫搖頭就搖
復旦大學的新章程規定,學術委員會為學校的最高學術審議機構。聞玉梅曾跟校領導開玩笑說,我們不是泥菩薩,做完了你叫點頭就點,叫搖頭就搖,“我們要審議,就要從國家的利益出發,而且還從實際出發。”
在新一屆學術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時,應邀列席旁聽的校長楊玉良表示:“將堅決保障學術委員會運行的獨立性。”
“行政層面也可以不同意我們的審議結果,然後我們再討論他們不同意的道理在哪裏。我們學術上的道理和行政上的道理不一樣的時候,大家講道理,這樣才會讓真理越辯越明。”聞玉梅坦言,之前決策者聽到的聲音太少,而用“講道理”的方式,好像多花了時間,但在決策上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
8月2日,學術委員會就行使了約見校行政領導的權力,醫學部約見了復旦大學分管醫學院的副校長桂永浩召開了兩個多小時的懇談會,“平時大家沒有坐下來討論過學術,也沒有那麽開放的氛圍”,聞玉梅說,“你們給我們審議權,我還希望有建議權。”
整整一個下午的交流,大家都覺得意猶未盡。“我們把整理出來的會議詳細記錄分發給各位校領導,結果已經有另一位副校長主動聯系,希望也能有這樣的深入交流。”聞玉梅有點小得意地說。
我們是選出來的,要盡職盡責
“我們是選出來的,要盡職盡責。”當選的學術委員們都是院士、教授、博導、醫院院長,但聞玉梅嚴格控製會議的出勤率,“因為到外地開會、上課等原因,學術委員會開會有人遲到,或者臨時請假,這些我都會記下來,如滿三次,上網公告。因為成員是全校層層選舉上來的,應該讓大家知道‘幹得怎麽樣’。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但我們希望,能從小處開始,形成更好的氛圍。”
聞玉梅在想辦法調動當選委員的積極性,“要讓這些選出來的教授委員有責任感、使命感。”在新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拍集體照的時候,委員們不分先後,誰願意站哪兒就站哪兒,時任黨委書記秦紹德站在第二排的最左邊,校長楊玉良站在最後一排的右邊第二個。事後,有委員告訴她,覺得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希望在內部平等地討論。”聞玉梅反復強調這一點。此前,很多年輕的學術委員有著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自己資歷不夠,應該坐在後面,聽老先生的。對此,聞玉梅提出,會上一律稱老師或先生,不稱院士。“院士沒有比人高一等,不管年老年輕,不管你是院長或者教授,只要大家選你,你就是個該負起責任的人。”
在聞玉梅看來,作為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就要有三個“觀”:“一是良好的道德觀,特別是科學道德觀。你在談學術之前,自己必須有良好的道德觀。二是全面觀,現在的教授都喜歡把自己的專業說得最重要,最好搶錢、搶人、搶地方,這樣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第三要有可持續發展觀,考慮問題要有前瞻性。不是說我這一任就做三年,我做出什麽成績來,而是應該推動整個學校、整個中國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對學校,對全體的師生員工,你的責任是長期的。”(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