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科研不該成為教師的壓力


    97日,東方教育時報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結果顯示,9成教師感覺壓力大;教師最大的工作壓力來自學生考試成績,教育科研、班級管理,排在第二和第三。排在後面的依次為上展示性公開課,作業的布置和批改,日常課堂教學,課外個別輔導,備課,職稱評聘,家長溝通,輔導學生參加各類展示、競賽、評比等。(《新聞晚報》98日)

  學生考試成績乃是我們教師最大的壓力不難理解,因為在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中,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盡管過去這些年,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應試教育或者說分數教育,還是壓過了其他。我們並未完全建立起與素質教育配套的評價系統,各級學校選拔學生,考試成績幾乎是唯一依據。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自然不得不為學生成績而奮勇拼搏,壓力也因此而來。

  但教育科研居然成為位列教師壓力第二位,就有些讓人無法理解了。為什麽?因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教育教學的規律,總結工作經驗,學習最新理論等等,應該是常態性的的工作。同時,教師又不乏思考能力、表達能力,怎麽教育科研竟然成了排行第二位的壓力呢?

  假如你是教師,並且對學校的內部管理多少有一些了解,對此你就不會感到奇怪。眼下,教育科研的形式幾乎只剩下了一種——在公開發行的教育報刊上發表論文,它是教師職稱晉級與考核的重要依據。比如,每年暑假,有些學校會規定每位老師要交兩三篇論文;晉升某一技術職稱,必須在什麽規格的刊物上發表多少篇論文。當本該是“自覺行為”的教育科研,成為學校規定的必須完成的任務,甚至與自己的榮譽和工資待遇緊相聯系(事實上,“公開發表”又因為僧多粥少並不容易)時,怎麽可能沒有壓力?

  教育科研的形式應該多樣化。除去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之外,教師針對某些工作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展開研討,是不是“教研”?平時,教師間就教材、教法、教育學生的方式方法進行交流與溝通,是不是“教研”?聽同行授課,提出寶貴意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成敗得失,是不是“教研”?撰寫“學術論文”之外的“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教育隨筆”之類,可不可以也算是“教研”?如果能夠擯棄那種將“教研”狹義化、機械化、功利化的思維和做法,是不是有利於教師們輕裝上陣搞教研?

 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與學校,還應努力為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提供支持。眼下,各種培訓和進修相當頻繁——幾乎每年的寒暑假,學校都會舉辦“校本培訓”一類的活動,可這類培訓是不是切合了教師的實際與需要?假如這類輔導並非大而不當的空對空,而是結合教育教學實際,以及教師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不是可以極大地提升教師的“教研”信心與能力?(新聞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9-10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