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學術生態環境是大學創新與服務能力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新與服務能力。據此,大學的當務之急是優化學術生態、建設和諧校園。這既是大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建立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學術生態環境是大學創新與服務能力的孵化器

  一個本已被其他國家反復研究、確認是完全錯誤的研究項目,曾在某大學和部分院士的推動下強行開展,投資白白浪費,卻沒有任何形式的責任追究。這一事件折射出大學學術生態存在一定問題。學術生態建設狀況既能體現大學的基本特性,又是增強大學創新與服務能力的條件保障。而除了受社會大環境影響外,學術生態環境的優劣主要取決於學校環境、院(系、所)環境、學科專業環境、課程組和課題組環境。

  學校環境從學校層面看,校內生態環境主要包括學校的社會聲譽、辦學取向、領導作風、精神風貌、政策導向和學校的地理位置等。

  第一,社會聲譽。學校的社會聲譽即學校的社會地位和影響,通俗地說就是大學的牌子怎麽樣。一流或名牌大學總是人們所向往的學術殿堂,此所謂品牌效應。這種效應是通過長期積澱的名人(名校長、名教師、名學生)、名事(名學科、名成果、名管理、名服務)獲得的。

  名校可能是因為名人或名事而得名,名人或名事也可能是因為名校而著名,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辦學取向。所謂辦學取向,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大學對教育思想、大學理念、辦學指導思想的價值追求與選擇。辦學取向是帶有總體把握大學全局意義的概念,它既包括****、教育目的、辦學指導思想和改革基本思路,又涵蓋大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如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及管理等環節。不同層次、科類的大學就存在不同辦學取向的爭論:是面向世界,還是固守國內?

  是擴大規模的實用型,還是追求質量的卓越型?是攀高求深的高重心,還是面向基層的低重心?是以教學為主,還是以研究為主,抑或二者並重?是單科獨進,還是多科並重?是重,還是重,抑或兼顧……凡此種種,都是辦學取向的應有之義。

  第三,領導作風。領導作風有多種形式,有的民主,有的獨裁;有的雷厲風行,有的困心衡慮;有的是行政型,有的是學者型;有的是決策型,有的是事務型;有的看重行政管理,有的崇尚學術自由……如此多樣的領導風格,雖不能一概給予誰好誰壞的武斷結論,但僅針對學術本身而言,崇尚自由、民主的領導作風,往往會得到學者們的歡迎。

  學校職能部門代表學校行使指導、服務、研究和管理職能。現實中卻出現職能部門淩駕於學院等基層組織之上的現象,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衙門作風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四,精神風貌。這是大學校園內因而形成的無處可見而無處不見的文化氛圍。這種氛圍既可能是因凝重的歷史原因形成,也可能是因生動的現實活動所致,還可能是二者綜合而成。因此,大學的歷史傳統、民族責任感、校風、教風和學風是大學精神環境的主要方面,而校訓則是對它們凝練而集中的表達。

  第五,政策導向。主要是指學校層面在學術人才的使用政策、學術隊伍建設政策、學術資助與評價政策、職稱評審政策、福利政策、學校人事分配政策等的取向。這些政策關乎人們深層次的價值取向:是向還是向?是潛心學術還是左顧右盼?這些政策是大學學術生態的敏感因子,往往成為大學發展學術的砝碼,引導學術發展的指揮棒。

  學院環境西方大學主要有兩種形式的學院,即相同或相關學科組成的學術型學院和多種學科組成的社群型學院。我國幾乎都是學術型的專業學院,它們更多的屬於準實體學院,其人財物等權利相對是有限的,對新學科的設置權也很難說有完全的自主權。恰恰是這種環境,對基層的學術發展產生了更多的限製。

  無論是系、所建製,還是學院、學群製,它們都是為迎合學術所特有的品性而建立起來的,而不是依據組織的管理製度。正因為如此,這種依據學術品性建立起來的特殊組織,一經歷史的積澱和認同,就會相對固化,又對學術發生反作用。如學院長期形成的特色、學術信念與氛圍、領導作風、教學態度與質量、學科關聯度、優勢學科、學科帶頭人的權威性、智力服務範圍和力度等因子,都是學術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從而構成學術主體的生態環境。

  學科、專業環境單就學術而言,教師和研究人員總要歸屬於一定的學科專業。學科、專業是學術種群的小生境。伯頓·R·克拉克說:學科是學術系統主要關切的事,它有自己的經過幾代人的努力而形成的秩序……一個範例是一個科學共同體的成員共享的東西;反過來,一個科學共同體是由共享一個範例的人們組成的。如此緊密的關系,導致了學科專業對學術人的強大影響效應,同時學科帶頭人對學科和專業發展有很大的反作用,二者相互影響,彼此構成學術環境。

  一所大學裏,資源約束和需求約束必然導致學科專業的不平衡發展,有重點和普通之分,有優勢和劣勢之辨,有重點扶植和壓縮削減之別,這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應引起人們警覺的兩個問題是:第一,如何解決美國學者赫欽斯所告誡的資源與自由的矛盾;第二,學科、專業內和學科、專業間資源與政策的合理平衡問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兩大矛盾,就會挫傷一些教師和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影響大學創新和服務能力的提高。

  課程組、課題組環境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改革、學術思想的形成與碰撞、學術前沿的追蹤與探求、教師情感的歸屬與交流、教師生活旨趣與理想的起航,都會在課程組中展開。正因為如此,課程組的建設狀況,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學術信念與追求、學術立場與態度、學術人格與勇氣、學術知識與能力等,都會在課題組的活動中得到全面的檢驗、展示和發展。科研固然需要傳、幫、帶,需要學術梯隊,但實際的狀況證實,良好的學術梯隊只對長遠的學科建設是必不可少的,對某一課題本身的完成並不是最優選擇,而課題組成員情投意合、形成創新團隊才是成功的根本。隨著科學變成大科學,像牛頓、哥白尼時代孤軍奮戰、獨立研究而獲突破的景象已一去不復返。哥本哈根學派有很好的學術氛圍,就是因為盧瑟福、玻爾有博大的胸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佼佼者,創造了一個情投意合、群星燦爛的學術團隊。

  大學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這是英國著名教育家阿什比的名言。只有在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下,大學學術之花才能開得絢麗多彩。可以說,學術生態環境是大學創新與服務能力的孵化器。(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8-29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