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學術論文與學術隨筆


劉海峰

  要寫出人們不愛看的文章很容易,要寫出人們愛看的文章卻很不容易。

  無論是學術論文或是學術隨筆,要寫得讓人們不喜歡看,那可是太容易了,廢話連篇,胡說八道,或者邏輯不通,隨便塗抹開去,將方塊字碼成像一堆亂石一樣的文字垃圾,大概識字的人都做得到。而要寫得讓人們喜歡看,文字言簡意賅,行雲流水,甚至動人心弦、震撼靈魂,那可得言之有物,非花一番心思不可。

  同樣的學術觀點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其效果大不一樣。文字枯燥平淡、晦澀難懂者,論點可能顯得蒼白無力,很難與讀者產生心靈碰撞;為文閎中肆外、幹凈利落者,話語具有金屬般的穿透力,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反響與共鳴。其實,書必通俗方傳遠,語言的通俗暢達並不影響思想的博大精深,文從字順、秀外慧中方是為文的上品。歸根到底,論著是寫給他人看的,不是孤芳自賞的,只有使讀者喜歡閱讀並受到感染,文章才真正起到作用。

  曾經,論文是一個十分小眾的詞語。記得1977年我考上廈門大學歷史系後,在新生入學講話中,當時的系主任陳再正先生提到將來我們都要寫畢業論文,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論文二字,覺得寫論文很神聖,很高深。之前文革十年,我們這些從學術冰河時期成長起來的知識青年,即使像我這樣比較喜歡讀書和寫作的人,也只知道有大批判文章,有散文、雜文或議論文等文章體裁,竟然從來沒有聽說過論文的提法。說來真有點令人不可思議,當今連中小學教師,甚至幼兒園阿姨評職稱都要求發表論文,似乎誰都會寫論文,學術論文已經是滿天飛了,只是好的論文總是太少。回想起30多年前的學術荒漠年代,恍若隔世。

  不同學者的論著水平有高下之分,即使同一個人所寫的學術論文,其價值、水平及所費時間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就我自己已發表的論文而言,有三五天完稿者,有費時數月者,也有遷延十年者。真正高質量的大塊學術論文,需經過長時間的研究,認真進行觀點的錘煉和語句的鍛造,才能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我在《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發表的《科舉製對西方考試製度影響新探》,近兩萬字,寫作時間前後花了八年,寫這樣一篇論文的難度絕不亞於寫一本普通的專著。

  寫好學術論文難,寫好學術隨筆也不易。學術隨筆不同於學術短論,從事學術職業的人基本上都會寫學術短論,只要將有觀點的學術論文壓縮一下便可成為學術短論。學術隨筆也不同於教育時評,教育時評主要針對教育時事發表言論,而學術隨筆最好能貼近時事,但更要寫得好看和耐看;既要有思想的閃光,也要有文筆的追求;或以小見大,開卷有益;或值得保存,可以回味。

  學術論文要善於將一個問題鋪陳開去,寫深寫大,敷衍成文,用相當的篇幅將道理說透。而短篇隨筆正與此相反,將一篇論文的內容濃縮在一兩千余字的隨筆裏,用明白曉暢的文字表達出觀點,需要一個去粗取精或取精用弘的過程。將平日磅礴郁積的學問形諸文字,將胸中所蓄達於筆端。在洞悉事物本源的基礎上,以淵博的知識為背後支撐把它簡單地呈現出來。

  在一定意義上說,學術論文就是將一般人只能議論一句話的問題,用十句話全面深刻地論述出來;學術隨筆就是將一般人需要十句話才能說清楚的問題,用一句話就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如果學術論文要大而全的話,學術隨筆就求小而美。

  學術論文講究深刻、厚重,好的論文能夠創發新解、廓清迷霧,往往體現出莊嚴和大氣,有如孔廟中的大成殿。而學術隨筆則講究精美、雅致,輕靈、逸動、寫意,有如小巧玲瓏的蘇州園林。好的隨筆讓人感覺雋永清新、將盡未盡,往往體現出才華和文采。精彩的閃光可能使瞬間變成永恒,平淡的文字讓人過目即忘,耐看的文字卻給人長久的回味,仿佛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學術隨筆有如學術小品。有句古話說:螺螄殼裏做道場。在有限的篇幅中,寫出短小精悍的美文來並不容易。不過,這也是一個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的活計。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有讀者最為關鍵,沒有人讀的文字,再好也沒有用。而要讓自己的學術發言真正產生感染力,不僅應對研究內容沉浸醲郁,含英咀華,而且應爭取語言生動曉暢,文字入木三分,力透紙背,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也。我覺得,學術隨筆的觀點與文字有點類似於歌曲的歌詞與曲調,好的歌詞要配上好的曲調,有時甚至樂曲比歌詞還更重要。

  論著真正要能夠出采,就需要精益求精。應有一定的歷史基礎、哲學思辨和文學素養,也就是人文思考和人文視野。無論是寫學術論文或隨筆,都應進行思想的凝練和文字的推敲。

  文章的高下有一個判斷尺度,即讀者看後是否想保存下來,有的文章耐人尋味,值得剪報珍藏,有的文章平淡無奇,看後即被丟棄。寫作者當然希望能寫出不被或少被人們扔進字紙簍裏的文章。如果你的論著鄭重其事送給別人後,發現被其當廢書報賣掉,或者受贈者離開賓館後遺棄在房間裏,說明要麽是送錯了對象,要麽自己的論著實在沒有什麽保存價值。

  面對當下精英學術和大眾文化兩種路數,目前我還是側重於精英學術。從傳世的角度看,精英學術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其價值更為高深和久遠。當然我也會寫寫學術隨筆,為普及學術文化出一份力,其樂趣更為純粹和醇美。(新聞來源:科學時報)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8-27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