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國內外享有推動高校教學方式改革之稱的網絡學術沙龍,在我國大學校園剛剛興起。為了擴大網絡學術沙龍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影響,本文對其基礎層面作出分析。
網絡學術沙龍的基本要義
“沙龍”一詞起源於歐洲中世紀,原意為會客廳,後來被引申為無拘無束地交談、各種意見充分討論以及不同觀點激烈交鋒,同時在友好和諧氛圍中進行溝通與交流的場所。“由於沙龍聚會氣氛寬松,不講究等級觀念,便於暢所欲言且集散自由,”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及其探索中,逐漸演化成為一種有效的交流工具,即學術沙龍。近年來,學術沙龍開始進入虛擬世界,形成了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專業知識為內容的網絡學術交流方式,即網絡學術沙龍,並以其高效、自由、松散等互動優勢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網絡學術沙龍的基本特質
網絡學術沙龍之所以適合作為大學校園業余學習的一種重要載體,主要源於其獨有的4個特質:一是網絡學術沙龍具有學習方式多樣性。網絡學術沙龍可以打破傳統的專業學習組織(以班級為單位)界限,借助於種類繁多的網絡互動形式,虛擬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學習型組織形態,可為大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二是網絡學術沙龍具有參與自願性。網絡學術沙龍是由對某種專業理論或實踐問題有著共同研究興趣的前來聚會者自發形成的互動團隊,各自具有一定的參與目的和發言準備,由此從不同研究視角聚焦到某個問題,將會不斷地擴展參與者思路,引導其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和理解問題;三是網絡學術沙龍具有認識成果分享性。在互動探討問題過程中,參與者各自毫無保留地充分發表其看法,將個人心得體會或思想觀點在表達中同聚會者共享;四是網絡學術沙龍具有組織實施高效性。傳統的學術沙龍組織實施,不僅要有一個專門的聚會場地,還要撰寫並打印籌備材料、發言稿等,需要多種投入。網絡學術沙龍的籌備和實施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時間與精力投入少且見效快,還可減少紙張消耗等,具有較好的“低碳性”。
網絡學術沙龍基本功能
我國高校教學改革趨向以能力為中心,培養實用型人才。網絡學術沙龍具有增益這一變化過程的潛能,其緣由是它具備3個基本功能。
首先,有利於強化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網絡學術沙龍“沒有被框死的議題, 沒有事先準備好的發言稿,沒有規定的發言時間和順序,更沒有一言九鼎的權威性結論。思維任意馳騁,常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觀點或觀念的碰撞,常常冒出燦爛的火花,收到令人驚喜的果實;相互的溝通和思想的互動,常能掃除研究中的迷霧,顯露出清晰而奇特的景色”。由此可為大學生研討課堂教學重點或難點問題開辟一個氣氛寬松、發言平等的虛擬環境,激發其積極提出問題的主動性,逐步提高其求深、求新或求異的思辨能力,從而形成獨立鉆研與集體討論有機結合的學習環境。
其次,有助於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網絡學術沙龍是一種開放式的松散型的研究團隊,其召集形式靈活、參與時間自主、研討人數可多可少、活動時間可長可短、發言頻率可高可低的彈性組織,可為參與這項活動有實際困難的大學生提供多元化選擇時機。同時,發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設計方式,借助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豐富的手段來提高表達研討內容的效率與效果,在這個過程中,發言者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將得到增強。
第三,有益於增強大學生就業適應性。現代社會的人才市場需要,不僅要求其具有較為深厚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學術造詣,還要求其了解並懂得相關專業的某些知識領域,更重要的是要善於把來自不同專業的知識有序嫁接,把源於不同領域的操作技能有機集成,系統地應用於公共管理的具體實踐環節。當前,一些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匱乏的一個根本原因,是專業結構過於單一,知識視野過於狹窄,導致其在滿足現代經濟發展需要過程中適應性差、能力脆弱。而網絡學術沙龍可舉辦多種相關專業知識講座等,為大學生高效地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增長新才幹提供多種虛擬空間。參與者在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的團隊式學習過程中,將會促進一些新知識與本專業基礎理論及其實踐融會貫通,有助於大學生擴展知識面,對於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運用多學科知識、手段綜合分析和處理問題,同多領域開展協作將有所裨益。(新聞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