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一輪評審日前結束,485位有效候選人中有163位進入第二輪評審,現已公示接受監督,此前備受關註的多名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未出現在新名單上。
對比之前的名單,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相對集中的工程管理學部淘汰率最高,44人中僅入選12人,超過七成候選人落選。
高管高官的落選消除了此前社會擔心“院士評選成為權力競賽”的疑慮。事實證明,院士增選還是嚴格按照相關程序晉級的。正如前不久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幹所說:“沒有高水平的學術背景,稱不上科學家的人,難進第二輪評審。”在一定程度上,這一標準保證了院士這一最高榮譽光環的“權威”、“公信”。
根據兩院規程,“院士”是國家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不是職務,因而沒有權力。自1997年起,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同步進行每2年一次的院士增選。既然沒有權力,為什麽人們千方百計想獲得這個稱號,難道僅僅是為一種榮譽嗎?筆者認為,近年來院士崇拜的原因,就是院士這種榮譽稱號與權力和利益緊密相連。
院士增選被學術界認為是嚴苛的選舉,然而近年來校長、院長、所長等教育和學術機構的領導,乃至政府部門的官員、公司董事長,都成為競爭院士頭銜的熱門人物。有著太多光環的院士頭銜,成了社會各界爭相追捧的目標,儼然是一朝“黃袍加身”,便獲終身成就。同時,院士還是各類科技項目立項、科研成果評獎上的“香餑餑”,成為各高校爭搶、不惜巨資引進的特殊人才。一個人一旦成了院士,就會擁有聲望和特權;而參與評選院士、引進院士,也成了一些省市和院校大肆宣揚的招牌和政績工程。
所以,想要保障院士評選的“純度”,需要完善相關製度,斷開院士與權力、利益的糾纏。院士當選者應是當前乃至今後長期在專業領域從事研究工作的領軍人才,應是一心從事學術的人。在選舉上,要改變歸口初選部門與省市推薦候選人的方式,增加學術研究圈推選的分量,增加推選的透明度和社會公眾的監督,避免由政府部門說了算。
另一方面,“最高”學術稱號是國家對某人在該專業中“取得過”的成就和“作出過”的貢獻的肯定,並不意味著現在甚至將來仍然如此,“資深院士”製度的設立正是此意。此外,有關部門應將科技項目資源的分配與院士脫鉤,在立項申請、鑒定評審時,不能因為院士身份而給予特殊的支持。總而言之,讓院士選舉回歸學術本位,值得期待、歡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