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交利物浦大學理科樓外景(資料圖片)
新華網南京7月1日電(記者淩軍輝)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成績連續3年位於全國高校前列、九成以上學生赴世界一流大學攻讀研究生、畢業生受到畢馬威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知名企業歡迎……對於僅成立5年的西交利物浦大學來說,這份成績單可謂優秀。然而,漫步在蘇州市工業園區的仁愛路上,初次到訪者很容易錯過這所沒有圍墻的高校。
作為全國唯一的理工類中外合作大學,西交利物浦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條“另類”道路。學校執行校長席酉民說:“東西方教育各有優缺點,我們要做的是根據世界未來的需求,整合東西方文化和教育精華,探索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西交利物浦大學,70%的老師是外教,全英文教學,然而學校卻不組織學生參加四六級考試。收到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多所知名大學碩士錄取通知書的鄭燕菲說:“4年來,一篇篇英語論文,一次次團隊項目開發,我覺得自己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在西交利物浦學生和老師的眼裏,學校是“學習”的場所,學生的“學”比教師的“教”要重要得多。同樣一門課,西交利物浦的課時比國內一般大學少三分之一以上,教師在課堂上更側重於知識體系和應用方向的講解,至於基礎概念與基本知識則需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提前掌握。幾乎每節課完成後,老師都會布置大量的應用項目或全英文的學術論文由學生組隊完成。
金融數學專業大四學生張丹告訴記者,不管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老師都是用自己整理的講義來上課,而且會推薦大量輔導書籍,“每學一門課,我都要閱讀大量的相關資料,還要撰寫各種英文論文,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每年的開學典禮上,席酉民總會讓新生牢記兩點:一、從今天開始你已經是一個年輕的成人,需要為自己負責;二、在西交利物浦學習,獲得中英兩個文憑不重要,4年裏學習到的知識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怎樣變成一個成熟的人,變成一個有獨立學習能力和決策能力的人。
“讓學術和行政各司其職”
讓老師和學生成為學校真正的主人,這是西交利物浦一直堅持的原則。
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張俊龍曾在國外從事科研教學10多年,歸國一年的他說:“西交利物浦的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各司其職,清晰明確,富有效率。”
“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是高校有效運行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關鍵是製訂明確完備的製度和流程,保證兩者有效實施。”席酉民介紹,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學科建設、學術評價、教師學術水平判斷和升遷、學生升級及學術違紀處罰等涉及學術判斷和發展的事務,均由專門的學術組織或委員會處理,行政權力不得幹預。行政系統人員只能通過考察學術權力決策所依據的事實是否成立、程序是否合法,對學術權力進行監督。
權力的清晰界定讓學校的運行簡潔高效。直到目前,西交利物浦大學高層管理團隊僅有4位成員,除執行校長席酉民外的3位副校長,一位負責行政、一位負責學術與科研、一位負責學生服務及信息事務,團隊分工明晰,極為精幹。
“中西結合”讓學生更具創造性
學生們都把學校基礎樓前的孔子、柏拉圖等8位中西先哲群雕戲稱為“八仙過海”,寓意群賢匯聚、中西交融,這種開放的培養模式讓學生更具創造性。
學校數理教學中心負責人郭鏡明教授認為,西方的“放鴨式”管理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而中國的“填鴨式”教學則讓學生的基礎更紮實。西交利物浦把兩者優勢結合起來,減少課堂講授,增加課後答疑和一對一輔導,每個學生都有多位導師幫助其在學習、學術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進行個性化發展。
已經拿到8所英國頂尖大學碩士錄取通知書的吳飛,從大三開始自籌20萬元創辦一家信息科技服務公司和一家外貿公司,6個月後兩家公司營業額突破100萬元。“我在與校外導師交往過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積累了人脈關系,這為我的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吳飛說。
“我們既不是西安交通大學的分校,也不是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分校。”在席酉民看來,西交利物浦不是簡單拷貝英國大學,而是吸收中西方教育的精髓,探索一條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路。(新聞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