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大學校長萊謝克•博裏塞維奇
大學怎樣才能培養出傑出人才?這個國人熱議的問題也許難有標準答案,但曾培養了牛頓、達爾文等諸多科學巨匠的英國劍橋大學無疑能提供良好參考,劍橋大學校長萊謝克•博裏塞維奇日前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提供學術自由。
博裏塞維奇分三點回答了這個問題,“首先,(培養傑出人才)需要時間。”劍橋大學經過了800多年的歷史積澱,才逐漸滋養出一些大師;而就當代非常看重的諾貝爾獎而言,獲獎成果也常要等二三十年才被最終認可,因此大學在產生傑出人才前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
而在這段時間中,“必須為研究者提供追求自己興趣的自由”,這也是博裏塞維奇強調的第二點。他認為,學術自由是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先後獲得89次諾貝爾獎的重要原因,“我們為什麽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我們為研究人員提供了追求自身學術興趣的時間和空間。” 對此的一個詮釋是,劍橋將“思想和表達的自由”明文列為學校的核心價值觀,這為學者提供了一個可規避某些外部壓力的空間。回顧歷史,如果不是身處擁有這樣價值觀的劍橋,達爾文難以在英國的基督教環境中提出與上帝造人說相沖突的進化論。
在時間上,劍橋允許學者按自己的步伐開展研究,而沒有“定時交作業”式的考核壓力上。博裏塞維奇說,劍橋在聘任一位教授後,不會馬上就要求他出成果,“而是有準備等上七到十年”。期間這名教授也許會發表一些文章,“但我們沒有這種壓力,比如說要求在某年年底前必須發表十篇論文”。
博裏塞維奇回答的第三點是,“把對質量和卓越的追求置於其他任何事情之上”,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質量總是處於第一位。他提到了教育產業化與教學質量之間的關系。英國高校一向因對國際學生收費較高而有“出口教育產業”的名聲,近來對英國國內學生也大幅增加學費並引發遊行示威。博裏塞維奇說,劍橋雖然也提高了學費,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證教學質量,因為劍橋采取的導師製成本高昂,實際上學校每年都要動用其他方面的資源來補貼教學。
他說,大學顯然應該是把教育質量而不是賺錢放在第一位,“相信我,如果從做生意的角度來看我們(劍橋)的教育,實際上每招一名學生都是在虧本,但我們並不在意這個,因為我們真正的追求是教育本身。”
博裏塞維奇剛在4月份赴中國出席了全球大學校長峰會等活動,也聽說了中國近來關於如何培養傑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等討論。他認為,中國的大學近來發展迅速,只要保證學術自由,不偏離對質量的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遲早會誕生能獲得諾貝爾獎的傑出人才。(新聞來源:新華網)
註:萊謝克•博裏塞維奇——Leszek Borysiewicz, Vice-Chancellor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在英國的大學系統中,Chancellor往往請社會名流擔任,相當於中國的“名譽校長”,而Vice-Chancellor才是真正主管學校各項事務的“校長”。劍橋的現任Chancellor是英國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他由於年事已高就要辭去這一職務,繼任者尚未確定。博裏塞維奇從2010年開始擔任劍橋的Vice-Chancel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