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聯盟引領區域高等教育新發展———訪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
兩年前,安徽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成立,14所新建本科院校實現“抱團發展”;今年5月,江蘇試點組建區域高校聯盟,5所高校走在探索的前列;6月10日,籌備已久的重慶市大學聯盟正式成立,首批成員包括6所高校……區域大學聯盟建設在華夏大地上悄然升溫,越來越多的高校通過聯盟、聯合和聯動,尋求共同發展,促進區域高等教育的整體提升。
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部署,探索高校合作發展機製、建設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共享平臺是國家教育體製改革試點的重要內容之一。高等教育資源共享存在哪些現實障礙,如何突破?不同類型、層次的高校之間怎樣通過合作,實現共同提升?在重慶市大學聯盟成立之際,圍繞建設大學聯盟、促進區域高等教育合作發展的話題,記者日前對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進行了采訪。
區域高教應“集群發展”
記者: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存在著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的問題。從國際、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來看,應當如何破解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方面存在的難題,大學聯盟對於促進高等教育合作具有怎樣的作用?
林建華:10余年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高等教育大國,並正致力於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但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日益增長的高等教育需求與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與此同時,由於歷史與體製的原因,我國高校又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問題,造成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為此,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推動高校創新組織模式,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製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在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推進國家教育體製改革試點的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一個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應該是一種“集群發展”,區域內有關高校應聯盟、聯合和聯動,共同發展,共同提升,引領和促進區域高等教育水準的整體提升。
從國際高等教育的發展看,大學聯盟是國際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種重要特征和發展趨勢。如美國的常春藤聯盟、五校聯盟,英國的羅素大學集團,歐洲的科技型大學聯盟,澳大利亞的八校聯盟、科技大學聯盟,加拿大的大西洋大學聯合會等。大學聯盟既可以優化配置大學資源,避免大學之間對有限資源的過度競爭,又能夠創造一種開放和相互激勵的氛圍,融合各大學的核心能力,形成聚合效應,從而提高聯盟所有大學的整體實力。
記者:作為西部重鎮,重慶市是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重慶市大學聯盟的建設與重慶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何聯系?聯盟的成立對於重慶乃至全國高教的發展將產生何種影響?
林建華:一個城市的高等教育發展與這個城市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著城市”。成立重慶市大學聯盟是重慶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需要。從現實情況看,重慶高等教育與全國其他發達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人才培養相對滯後,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相適應。而重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要重慶高校聯合起來,加強合作,推進資源共享,實現互惠發展,共同推進重慶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發展,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和長江上遊教育中心,肩負起人才支持和智力貢獻的歷史責任。
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將更加重視發展高等教育,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大學發展,為大學提供更好的發展機遇。但是,製約大學發展的“瓶頸”因素之一是現代大學製度的建設,因此,教育規劃綱要特別強調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製度,希望部分高水平大學在大學製度上進行積極探索,以適應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和創新型國家發展的要求。重慶市大學聯盟的成立即是為探索高校合作發展機製的改革試點,為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的實踐探索。
聯盟成員不是“被參與”
記者:大學聯盟本質上是大學之間一種自發平等的合作機製。為真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應當確立怎樣的理念,營造怎樣的氛圍?
林建華:一是統一思想,確立協同發展的合作理念。大學聯盟是建立在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基礎上的穩定合作,成員之間要樹立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理念,拋棄單打獨鬥的傳統觀念,整合有效資源,形成優勢互補,提升學校實力和社會聲譽。
二是相互信任,營造良好的氛圍。相互信任是大學之間合作成功、共同發展的前提。構建相互信任的關系,關鍵在於認清各自學校的優勢與不足,以及彼此的需要和目標,以便在製定戰略目標時能從自己和對方的利益出發,綜合考慮,整體規劃,協同運行,設計合理、可行、具體的合作方案並有效地運行。
三是相互尊重,實現“多贏”的良好局面。各高校應註意培育、凸顯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在彼此各自擁有優勢的環節上展開合作,盡量利用外部的資源優勢以實現內外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本身的最大效益和提高整體的競爭力。
記者:您在重慶市大學聯盟成立儀式上指出,聯盟的宗旨是優勢互補、整體提升,基本原則是自願、平等、合作與發展。也就是說,聯盟內的高校不是被動參與者,而是積極的自主行動者。
林建華:重慶市大學聯盟是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相互促進、整體提升的目的而由重慶市行政區域內的部分高校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學聯合體。
自願是重慶市大學聯盟的首要原則。無論是發起高校還是將來申請加入聯盟的大學,都完全基於自願,完全從自身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自願加入、自由退出。這樣就保障了聯盟成員學校的主動性和內驅力,而不是“被參與”。合作內容和方式可以根據聯盟或成員學校的實際需求自主確定,自主開展。
平等是重慶市大學聯盟的基礎原則。為體現不同類型、層次高校的“平等地位”,聯盟最高權力機構——聯盟理事會的理事長由成員學校校長輪流擔任。同時,在增加新成員時,實行“聯盟成員一致”原則,所有入盟學校地位完全平等,保障聯盟成員學校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合作是重慶市大學聯盟的根本原則。聯盟成立的出發點就是要加強有關高校之間的合作,因此,聯盟順利運行的關鍵是也是合作。離開合作,聯盟也就無從談起。只有不斷加強和深化合作,才能實現優勢互補、整體提升,聯盟才有生命力。
發展是重慶市大學聯盟的最高原則。聯盟成立的落腳點就是要促進成員學校共同發展,實現各校單獨行動無法實現的目標,達到“1+1>2”的系統優化效果
合作而非“抱團”爭資源
記者:國內近些年出現了不少大學聯盟,如九校聯盟(簡稱“C9”)、卓越聯盟,以及因自主招生聯考而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北約”、“華約”等。重慶市大學聯盟有何不同?
林建華:重慶市大學聯盟不是一種為爭取外部資源的“抱團聯盟”,其合作的立足點是各校的內部資源和真實需求,合作領域不是一種單純意義上的“硬件資源共享”,而是包括製度建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公共資源共享與共建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多個領域,可以說基本覆蓋了高校事業發展的主要領域。
區別於其他以爭取資源而成立的大學聯盟,重慶市大學聯盟以開放的形式,鼓勵成員學校之間開展多種方式的合作,加強聯盟內的多邊及雙邊合作,以及與盟外的科研機構、企業等的合作,以成員學校的共同提升引領和帶動重慶市高等教育的整體提升,在中國的整個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記者:重慶市大學聯盟具有什麽特點,成員高校將如何展開合作?
林建華:重慶市大學聯盟的一大特點是合作領域全覆蓋。在製度建設方面,聯盟成員將共同探索和實踐現代大學辦學理念和中國特色現代大學製度建設,以先進的理念指導成員學校的發展,加強聯盟成員學校之間內部治理經驗的交流與借鑒;在學科建設方面,聯盟將加強聯盟成員學校各學科之間的合作,推進成員學校學科建設互補發展,提高學科建設的統籌協調能力,實現優勢互補或優勢相長,促進各優勢學科更好發展;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聯盟將大力推進成員學校之間的教師兼聘製度建設,促進跨校授課、跨校指導學生,聯合開展教師招聘與培訓工作,聯合共聘高水平研究人員與教授,實現教師資源共享;在社會服務方面,聯盟將聯合建立多學科組成的高端智庫和開放式研究機構,聚焦國家及重慶改革與發展中的重大戰略主題。
重慶市大學聯盟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聯盟的最根本的任務和目標。將通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建立人才聯合培養項目等方式,推進教育質量的提升;通過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等製度建設,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真正做到使學生受益。
記者:為將您談到的種種宏偉的計劃落到實處,避免空談,重慶市大學聯盟下一步如何行動?
林建華:有人說,空談再有道理,若無行動,等於白說。行動無果,等於作秀。成立重慶市大學聯盟不是作秀,而是基於“剛性需求”、預期效益可見的戰略思考和重大決策。
重慶市大學聯盟將製定聯盟“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未來5年聯盟發展的基本思路、合作重點和發展目標,作為未來5年的行動綱領。為進一步豐實和細化“十二五”規劃,聯盟成員學校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就有關合作內容擬訂專項合作方案,提出一系列有共同需求的合作項目。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聯盟工作的重點就是落實這些合作項目,並適時開發新的合作項目,為踐行聯盟宗旨搭建起合適的載體與平臺。(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