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課例研究 讓教師更明白地上課


 

  任何教育改革,如果不能引導教師進行有效的學習,改革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教師在歷次的教育教學及課程的改革中,其自身的學習機製如何能夠有效地進行適應性的變化,是長期以來困擾我的一個問題。

  美國教育政策的著名學者科恩在《一個教室裏的革命:遺忘太太的案例》中,研究了一位教師“Mrs.Oublier”(遺忘太太)。這位教師說,4年前她的數學教學完全是傳統式的,現在完全不同了,她認為自己是一個成功的實踐者,正步入數學教學的新境界。

  然而,科恩觀察之後發現,這位女士的確采用了新的教學材料,設計了新的教學活動。但是,在處理這些材料的時候,她卻仍把它們看作傳統教學的一部分,仍然呈現出僵硬的課堂。總之,她所用的依然是一種抑製學生理解的方式。

  顯然這位女士所缺乏的是一種反省課堂的意識和能力,這種意識和能力製約了她在課程政策與課堂教學之間的轉化。那麽,怎樣才能讓教師有“自覺”?

  對教師來說,上一節課是容易的,圍繞一個主題上一類課是難的,要讓他們說一說為什麽要這樣上課是更困難的。課例研究就是要讓教師們更明白地上課。

  《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融合了作為“局外人”的研究者和作為“局內人”的教師的共同知識。這樣形成的課例研究不僅有益於增進教師的教學理解,而且對諸如“機械識記”、“簡單說教”、“小組合作的成效”等理論難題也同樣有所貢獻。

  這本書的體例安排體現了作者對中國教師思維方式的深入了解。它不僅回答了教師最關心的“怎樣做”的問題,而且還有課例研究的範例供參考。此外,該書還提供了課例研究的國際背景與線索,美國的課例研究、日本的課例研究與中國的教研組活動間的區別。這些背景材料可以讓教師明白“為什麽要做課例研究,怎樣做課例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要不要做課例研究”的判斷。

  課例研究是一種教師“自覺”理解復雜課堂的方式。所有的教育研究工作,其價值指向不該是教師的教學技術,而當是學生長遠的學習目標。在2006年的香港課例研究年會上,美國的劉易斯教授在其報告中提出,課例研究要設定長期學習目標,要考慮“5年-10年後你期望學生具有什麽素質”。日本的課例研究也多強調“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讓學生體驗合作和學習的快樂”等長遠目標。而就當下我國的情況來看,不管是聽評課,還是課例研究,往往急於解決教學的技術問題和實際遇到的難題,對於發展學生核心學科素養、學科情感等長期目標考慮較少。

  我們期待並相信,教師能夠主動進行對學生“學習”的研究,推動更深廣、更具有延展性的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胡慶芳等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中國教育報;上海教科院普教所 夏雪梅)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5-13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