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回放 近日,山東大學完成了校學術委員會的調整工作,並新設立了學術道德委員會。調整後的校學術委員會由23人組成,校長徐顯明不在名單中,這引發了媒體關註。此前,華中師大、吉林大學等高校的領導也選擇退出學術委員會,將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剝離。
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旨在推動“官學分離”
4月6日,山東大學新調整後的校學術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這次看似普通的會議,卻因校長徐顯明在此前退出學術委員會而頗受關註。“程序沒變,議題不新,暢所欲言。”山大學術研究部副部長肖金明如此概括“校長退出”後的首次校學術委員會全會。
對一所高校來說,學術委員會可以說是學校的核心機構,在包括學校的學科發展、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高校一系列重要事項上,發揮著學術評價和決策職能。一段時間以來,山東大學、華中師大、吉林大學等高校領導紛紛選擇退出學校學術委員會。
在山大,歷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都由校長擔任。在最新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的名單中,主任委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克明教授擔任,其他22名委員也由各學科帶頭人擔任,其中不乏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實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運等學界“大牛”。
“從學術委員會的人員構成上看,明顯突出了學者的學術主體地位,這是一個很大的亮點。”山大文學院一名教授告訴記者,作為著名的法學學者,徐顯明退出學術委員會顯然是為了推動學校行政與學術的分離。
“學術委員會應該是學術權力的重要表達渠道。”但在采訪中,一些高校教授表示,在目前高校行政化的環境中,學術委員會的教授治學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以行政為中心,校長、處長、院長幾乎掌握了學校的所有學術與公共資源,教授、教師只是被配置的對象,要獲得學術資源,就必須獲得資源配置權,因此,教授爭當處長、院長現象蔚然成風。
山大學術委員會委員、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劉傑認為,校長任學術委員會主任,不可避免會發揮行政權的主導作用。他認為,學術委員會應擁有決策功能,行政機構的職能是配合執行,而不能由行政領導說了算。
應由最懂得學術規律的人作出學術判斷
對於退出學術委員會一事,徐顯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是“很自然”的事。徐顯明認為,行政權力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和侵害了學術與民主的權力。“我退出學術委員會,就是希望能給學術更大自由,推動行政權和學術權分離。”徐顯明說。
學術委員會主要行使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審議、學術決策和學風維護等職能。徐顯明說,在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關系上,學術委員會行使的學術公共權力,本質是判斷,而校長行使的行政執行權,本質是處理。學術判斷追求的是接近真理,行政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與公共秩序,兩者有本質上的不同。“應由最懂得學術規律的人作出學術判斷,而校長並不是最佳人選。”徐顯明說。
山大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趙國群教授認為,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是把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分離的重要舉措之一,是高校去行政化的應有之義。學術水平是大學的生命線,作為評議學術水平的機構,學術委員會理應由有學術造詣和良好聲譽的學者組成。
“說校長的退出讓學術委員會擺脫了行政幹擾,並不是說行政本身幹擾了什麽,而是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裏,或多或少會受到對方行政職務的影響。”趙國群說,如果校長在評議現場,大家說話時可能會有所顧忌。如果沒有了行政職務的影響,在進行學術評議的時候,大家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完全靠學識來判斷,這樣也可以提高學術委員的積極性。
在徐顯明看來,校長應該是一個好的“製片人”。大學的管理就好比是拍一部電影,製片人是校長,任務是出理念、出錢,保障拍攝順利;院系的負責人是導演,任務是啟發演員“演好戲”,而教授才是電影的“主角”。校長、院長與教授的關系,就好比是製片人、導演與演員的關系,他們間的關系是扁平化的,而不是層級製的。
真正實現“官學分離”還需很多工作
采訪中,很多專家教授為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叫好。但也有專家認為,校長退出校學術委員會,只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路上走出了第一步。高校官學不分的根源在於體製不健全,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並不能解決高校行政化帶來的所有問題。
山東高校科學管理學會秘書長宋惠國對記者說:“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只是第一步,真正實現高校‘官學分離’,還需很多工作。”
山大晶體材料研究所所長、晶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陶緒堂認為,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是去行政化的一個積極舉措。在目前的情況下,暫時還做不到教授治校,至少應該從教授治學開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校長退出學術委員會,對高校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分離能起到多大作用還有待觀察。“現在很多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就是一個擺設,一年開不了幾次會,而且很多時候是在行政部門及行政領導的要求下才開會,並不是作為學校獨立的決策機構在履行權力。”
熊丙奇說,要真正做到把學術的決策權還給教授,學校的行政權力服務於學術權力,就要把人事任命、學術資源和經費配置等重大事項交給學術權力來決定。高校推行“官學分離”,必須進行傷筋動骨的改革。簡單地講,就是要建立現代大學製度,推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
據了解,山大於2010年年初開始著手裁減不必要的行政機構,探索用“大部製”改革的辦法破解高校部門、職級過多的弊端,整合組建了扁平化的學術研究部,將現有的47個學院劃分為六七個學部,形成學術組織,全部由學術權威、知名教授組成。徐顯明告訴記者,山大正在起草製定大學章程,初稿已經完成,目的也是規範大學的政治權力、行政權力、民主權力和學術權力之間的界限與關系,推進依法治校。(中國教育報;記者 魏海政 張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