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高三學生還在為高考努力拼搏的時候,深圳實驗學校學生傅韻霏卻已經收到了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7所美國著名學府的錄取通知書,被媒體譽為今年“最牛高三生”。
近年來,幾乎每年都會出現這樣被美國多所名校同時錄取的 “牛”學生。然而,這樣的“牛”事卻不曾發生在國內高校。我們曾聽到過一名同學同時被國內幾所高校錄取嗎?其實不是沒有這樣的“牛”學生,而是我國的升學錄取製度有限製。
學生可以自由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進行錄取,這已被實踐證明為是鼓勵學生多元發展,實現大學自由、平等競爭,提高大學辦學活力的好的製度。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高考升學製度改革,在這方面卻並無突破與進展。2003年我國高校開始試點5%自主招生,按照自主招生的“要義”,教育界人士曾建議,自主招生應允許一名學生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再做選擇,但教育部門設計的自主招生卻是,學生自主參加各校的自主招生測試,獲得自主招生資格後,必須再參加統一高考,在錄取中獲得相應的錄取優惠,這也就意味著,每個學生只能獲得一張大學錄取通知書。
2006年之前,香港地區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當時允許一名考生可同時獲得內地大學錄取通知書和香港地區高校錄取通知書。可在2006年內地多名狀元放棄北大、清華,輿論紛紛議論港校將北大打為“二流”後,教育部門規定,從2007年起,內地考生不能再同時獲得港校和內地高校的錄取通知書。此後,又再出規定,獲得內地高校保送生資格的學生,不得申請港校的自主招生。
為何如此?有關分析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豐富,一名學生可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必然導致高等教育資源閑置、招生成本增加;二是大學獨立自主招生,會出現各種潛規則,不利於公平。表面上看,這些原因是成立的,然而,深入分析卻不是這麽回事。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已達30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26.5%,在近年來的招生中,每年約有100萬考生放棄高考、50萬考生放棄填報誌願、50萬考生錄取放棄報到,這足以說明高等教育資源已面臨被學生選擇的局面。至於多次錄取導致招生周期拉長、招生成本增加,自主招生中可能存在權勢交易等問題,都在國外大學招生、錄取中得以解決,具體措施包括按照每年的報到比例,增加錄取通知書發放數,成立獨立的招生委員會,增加招生的透明度,公開所有不涉及考生隱私的信息等。
真正的原因是,在目前的招考體系中,教招考完全一體,我國自主招生改革是繞過 “一名學生可獲多張錄取通知書”這一自主招生本質而行的。結果是,學生的選擇權沒有增加,大學的自主權沒有落實,基礎教育還是應試教育,大學依舊缺乏辦學的活力。
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近年來的留學生數以20%的速度遞增,如今七成計劃出國的學生是高中生。這應該引起我國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如果再不推動高考製度改革、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內地大學將成為“牛學生”和“牛校”的旁觀者。(新聞晚報;熊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