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錄
    您的位置:  首頁  學術交流
      

    人大教授稱中國科學真正危機是平庸性論文泛濫


     

      期刊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是阻擋失實內容,二是發掘創新思想。兩相比較,應該是後者的意義大於前者。如果把關註重心置於前者,就很容易窒息探索空氣,泯滅科學精神;反之,如果把關註重心置於後者,討論和批評就有發展的空間,失實內容也就不會得不到暴露。有失誤也有生機的期刊,肯定優於沒有失誤也沒有生機的期刊。如果科學期刊僅僅滿足於沒有錯誤,那麽它實際上已經遠離了科學,在歷史長河的激流中早晚會銷聲匿跡。

      提 要 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這種泛濫會使社會的良知麻痹起來,它以無可非議的面目在社會上暢行無阻,讓人通過單純的文字積累獲得相當的聲譽,其示範效應是創新精神的第一殺手,同時也是滋生不端行為的溫床。

      當代中國進一步發展的基點在於科學創新能力的培養。論文在科學期刊的發表,是科學成果得到社會承認的前提,而期刊選取論文的態度,則是創新思想是否得以露頭的關鍵。目前,畏懼非議已經成為不少期刊阻擋創新思想的口實。它不是對作偽性文稿非議的畏懼,而是對開拓性文稿非議的畏懼。前一種畏懼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因噎廢食,那麽必然對科學創新形成嚴重障礙,因此有些認識必須澄清。

      創新是科學的靈魂,科學研究的要義是理論的不斷揚棄,即比較淺顯和比較片面的舊認識,被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新認識替代和包容。新認識的多少就是信息量的大小,無論哪一種信息都要借助信號作為載體,文字就是最常用的信號。信號和信息之間有同構關系,但同構關系不是同等關系。論文信息量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數量來表達,但他們之間沒有正向相關性,關鍵是要看論文對信息接收者思維中不確定性的消除程度,即要有新認識。

      無論論文有多少規範,創新性必須是第一規範。只要是新認識,就必須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因而必然帶有風險。波普把可反駁性作為科學命題的基本特點,把邏輯上已列盡可能的命題、重言式命題、用詞含混不清的命題,以及宗教神話命題等,排除在科學命題之外,因為它們無從反駁。雖然後人對波普哲學有所批判和發展,但至少這個認識從現在來看還是有相當意義的,它應該是科學期刊審查論文的基本參考。

      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問題即矛盾,正確地捕捉到問題和揭示出矛盾,是論文成功的一半。一篇合格的論文,必須有一個多少具備突破性的核心命題,如果提升一步,還應該有一個獨創性的核心概念。新的命題和概念既然帶有離經叛道的性質,就不可能迎合方方面面的好惡,所以引起非議是必然的。如果論文一開始就輕松得到普遍認可,那麽它可能是一篇平庸之作。“天衣無縫”的作品,往往少有閱讀靚點可言。

      在科學史上,重大發現在一開始都是充滿非議的。由於科學界存在非議,所以相對論並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得到諾貝爾獎的成果是他的次要發現——關於光電效應的光子解釋。在量子力學建立過程中,更是充滿了非議,愛因斯坦和玻爾之間的爭論甚至持續了幾十年之久。然而,非議不僅沒有影響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成效,反而使得它們更加強勁地成長。時至今日,還有人在對相對論提出非議,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從研究本身來看,科學活動的生機在於大膽猜測,所以理論必然要經過假說這個階段。不經過假說階段的論述,是對舊理論的復述,信息量很少或者沒有信息量。假說是以一定的事實為依據並在一定的科學範式下形成的,因而與虛幻的臆想有別;同時假說又帶有猜測性和試錯性,因而與成熟的理論有別。即使是成熟的理論,也還是相對真理,還要經受挑戰。所以論文的價值不在於是否完善,而在於是否有新思想產生。

      開拓性文稿除了思想不為世俗觀念見容之外,還不可避免地會有失實之處,盡管這種失實並非像作偽性文稿那樣系主觀故意而為,但往往被人作為排斥異見的根據,將不成熟的新思想冠以“偽科學”。而期刊主事者只要缺乏社會責任,就會對這類論文盡量規避。於是很多期刊倒是“幹凈”了,但也就平庸了。大批大批的空洞文章避實就虛侃侃而談,這些文章造就了不少“專家”和“學者”,結果是難以計量的科學資源被浪費。

      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作偽性論文在任何國家都難以杜絕,這種事件的發作頻率即使稍高一點,只要社會有足夠的良知,也是很容易被揭穿的。但平庸論文的泛濫則會使社會的良知麻痹起來,因為這類論文本質上也是不合格論文,它以無可非議的面目在社會上暢行無阻,讓人通過單純的文字積累獲得相當的聲譽,其示範效應是創新精神的第一殺手,同時也是滋生不端行為的溫床。

      期刊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是阻擋失實內容,二是發掘創新思想。兩相比較,應該是後者的意義大於前者。如果把關註重心置於前者,就很容易窒息探索空氣,泯滅科學精神;反之,如果把關註重心置於後者,討論和批評就有發展的空間,失實內容也就不會得不到暴露。有失誤也有生機的期刊,肯定優於沒有失誤也沒有生機的期刊。如果科學期刊僅僅滿足於沒有錯誤,那麽它實際上已經遠離了科學,在歷史長河的激流中早晚會銷聲匿跡。

      科學沒有絕對正確,有不足和有非議是論文的常態,求全責備不是對社會負責而是不負責。期刊追求圓滿的心態可以理解,但事實上做不到。在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大科學時代,任何期刊都很難完全準確把握論文信息,可嚴格要求的只能是對硬傷進行識別。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發表作偽性論文主要是作者的責任,發表平庸性論文主要是期刊的悲哀。論文的價值評判要有一定的時間期待,不去除浮躁情緒,科學創新斷無指望。

      國家已經把“包容性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在這裏“包容”主要指參與經濟活動和分享經濟成果的機會均等,其核心是維護社會生態的平衡,所以對科學發展也是適用的。從期刊來說,要盡量集納各種觀點,從作者來說,要平靜面對各種意見,從社會來說,要寬松看待各種失誤。總的來說要包容各種非議,只有這樣才能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保護創新性思想露頭。

      (消息來源:中新網;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發布者: 陶桃  發布日期: 2011-02-26     返回
    三牛娱乐研究中心
    三牛娱乐专业提供:三牛娱乐三牛三牛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三牛娱乐欢迎您。 三牛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