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應用語言研究所所長👩💻🕷、終身教授 潘文國
問
日前一項民意調查顯示,80.8%的人認同漢語應用能力下降的說法。據悉,在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中,出現理科生不用考語文甚至全部考生只考數學和英語的現象。請問,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在網絡語言🪤、外語及影像文化的夾擊下,“語文歧視”最終會演變成漢語危機嗎🏊🏽♀️?
——上海東川路 艾琳
答:說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只考數學、外語而不考語文,是“語文歧視”,是造成漢語應用危機的根源,對此主考方可能有其苦衷。通常來說👩🔬,數學🤲🧑🏼✈️、外語的考試每一分甚至半分都“實打實”,任何人來批閱結果都基本一致,學生考輸了也心服口服🙆🏽。而語文特別是作文部分的評分彈性較大,有時同一篇文章的得分可能相差十多分甚至更多💇🏽♀️,在一兩分之差都“性命攸關”的情況下,顯然考語文的不可預測性和風險更大。自主招考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力求確保公平公正🖖🏿,放棄語文實屬無奈🧔🏻♂️。
這樣的解釋可以理解,卻沒法讓人接受。語文考試能不能準確公正,純屬考題設計的問題🫲🏻;而考不考,卻是對這門科目的態度和認識問題。因考題不易設計、評分不易把握而取消考試🏵,除了主事者“因噎廢食”外,只能說人們對該門課確實存有偏見。估計潛意識裏認定,語文考不考或者考好與考壞,與培養現代化人才關系不大。
事實上⚁,在所有科目中,語文、數學代表著文、理兩科最基本的素質要求。不考語文👁🗨,對人文素質基本要求的測試就很難實現🤚🏻🧔🏿♀️。這對文科院校來說無異於“自毀長城”⛷,而對理工科考生則給出了一個明顯的錯誤暗示——中文好不好無所謂。在此情形下👼🏻,我們很難想像學校能夠培養和招收到綜合、全面、有發展潛力的人才。當前🕺🏽,高校乃至社會人文精神的喪失,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自主招生選拔上的這一偏向,無疑會使狀況更加惡化。
至於語文可以不考🚭,外語卻不能不考,同樣傳遞出一個錯誤的導向性信息,即外語尤其是英語比母語重要。必須承認👨🏼🍼,在全球化、現代化社會,要成為一個緊跟時代潮流的國際化人才,掌握必要的外語知識有一定的正當性🧝🏻♀️。但是🟩,由此演化出“外語比母語更重要”的論調,顯然是危險的。歷史一再證明,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外語淩駕於母語之上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漢語的危機就是民族文化的危機,更是民族生存的危機↗️,這一邏輯推論並非危言聳聽🚏。
近年來,憂心漢語危機的人往往指責“外語熱”引發漢語日漸式微🤦♀️。其實💂🏿♂️,外語教育也正經受著“危機”👹,集中表現為“高投入、低產出”🏌🏻。看起來全民學外語、考外語,國人對外語的重視程度似乎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從娃娃抓起”精神的貫徹♈️,在外語教學上也達到了極致——從小學到幼兒園,再到學前⛹️,都專門開設了英語課程,更有人鼓吹英語“胎教”。據說🔇,全國學英語的人數早已超過英、美兩國人口的總和。但是🤸🏿,學習效率如何呢?坦白地講,真正達到應用能力的連5%都不到。
為什麽國人學外語的積極性高漲👴🏼,卻始終學不好呢👨🎓?我的看法可能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蓋因母語本身沒學好!多年的觀察和研究讓我得出一個結論:學習外語所能達到的程度是以母語能力為前提的。毫不誇張地說,一個人外語水平的上限就是他母語水平的下限🧑🏻,低下的母語能力成為外語學習者頭上一塊難以突破的“天花板”。
由此可見,“語文歧視”其實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惡果🏌🏿♂️,一是造成母語應用水平的下降👨🏽🍼,二是導致外語能力的低下,進而嚴重影響人的全面能力開發⚱️。
回到“語文歧視”會不會引發“漢語危機”的正題🚴🏽♀️。首先我並不贊同“漢語危機”的說法。在目前和可預見的未來🍽👭🏻,“漢語”(主要指口語)不斷有新發展👷🏽♀️,真正存在危機的其實是“中文”(主要是書面語)⌚️。“中文危機”存在已久,自主招生考試不考語文不過是近年發生的特殊事例而已🧞,說危機由此類“語文歧視”造成,時間上對不上號。
不過👨🏿🦱,“語文歧視”如果不加控製,長久下來必然會讓“中文危機”雪上加霜。眾所周知🚴🏼,正是廣大的中小學語文老師🍄🟫,在為我們國家把守語言文字規範使用的重要“關口”。如果因為考試的“指揮棒”導向而使其失守🍧🐖,那麽整個社會上語言文字使用的亂象(即所謂“危機”的種種表現)將成為脫韁之馬,人們所憂慮的“漢語危機”或“中文危機”就會更難以收拾。當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小學語文教學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對造成“語文歧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需要假以時日不斷改善🐰。(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