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5日電 教育部今日在其官方網站刊載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王蓉的文章《關於完善教育優先發展的投入保障機製的若幹重要問題》⚔️。文章提出🙅,關於完善教育優先發展的投入保障機製🤵♀️,當前應關註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必須堅持不懈地強調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切實落實優先發展教育的方針🥷🏿。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十七大報告將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首要位置🫵🏿👩🏻🦽➡️。在新的歷史階段,必須促使各級政府從解決社會的基本民生權的角度🫸🏼、而不僅僅是教育促進GDP增長的角度深化對於教育基礎性地位的認識。
第二,加大通過財政手段激勵教育體製改革的力度🧉。我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來自地區之間的橫向競爭。各個地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提高政府服務質量等措施🏋🏽♀️,千方百計吸引生產要素🔏,實現經濟增長的政績目標。這種加大地方自主權的改革使各個地區成為優質製度和劣質製度的載體,它們彼此之間的製度競爭促進了經濟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教育領域進行了相應的體製改革,這包括逐步形成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在國家政策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新體製🤎;逐步突破了單一政府包辦的教育舉辦體製🧘👨🏿🏭,學校在辦學體製上呈現出日益多元化的趨勢等。
從教育發展全局來看,教育體製改革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正如個體民辦學校的壯大不是目的,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創新製度的承載🧜♂️,依托公私立學校之間的競爭,達成製度間競爭的目的,從而實現我國整個教育體系發展的總體目標𓀋🚶🏻♂️➡️。但是🕤,我國教育領域的體製改革的製度性競爭效應沒有充分實現🙅🏼♂️,教育製度競爭的得勝者的回報機製沒有能充分建立起來🩲。
第三👩🏼🏭,要把教育財政機製體系自身的全面改革和完善放到重要地位上來。教育體製是誰出錢的問題🚵🏽,教育機製是有了錢、怎麽給錢的問題。我國教育財政機製體系自身是不發育、不完善的,這和長期以來教育經費短缺的症結有關♔,但是也和主管部門過多以專項和項目方式使用和配置資金的做法有關㊗️。這實際上阻滯了教育財政機製體系自身的完善和改革,導致財政機製的手段不精細、導向不明確,不能對學校實現分類支持和引導,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勵🖖🏽,缺乏對於教育機構的績效監測和考評,資金配置和使用的效率效益問題突出👨👧。
第四,隨著各級教育入學率的提高,教育的質的分化已經取代了教育的量的不平等👨🏼💼。在職業技術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化中✊,在普通教育中又體現為校際間質量差異的持續拉大。在技術進步壓力帶來的教育擴張中,課程的分化、學校質量的分化成為需要關註的新內容。
在未來的十年中,集中體現在我國農村人口(包括來自農村的流動人口)得到的基礎教育機會。在大量農村人口在普及和鞏固九年製義務教育的過程中🗒,主要由城鎮人口享有就讀高中和大專院校的機會從而取得社會優勢地位的局面不會受到嚴重的挑戰。這種沒有受到挑戰的局面歸根結蒂也在於我國城鄉分割的基礎教育管理體製和財政體製。我國當前實際上必須直面各級各類教育機會在全社會層面的重新分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