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科院人口和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表示🚴🏼,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的起薪與農民工工資差距在逐漸縮小🏋🏽♀️。雖然他強調說,大學畢業生工作幾年後的薪水變動率遠高於農民工,但這仍可能會造成一種負激勵效應👨,“幹嗎上大學?”(《新京報》11月22日)
上大學幹嗎👾?這既要問大學,更要問社會。如果大學告訴我們說🛰,你來念書就是為了謀得一個好工作🧟♂️,“勞心者治人”🔳;如果社會告訴家長,大學就是高貴教育,旨在將來收獲人生的硬通貨——那當大學生薪資待遇與農民工看齊時,這知識還真沒能改變得了他們的“命運”嗎🤸🏻♂️?昂貴的高等教育要臉紅💃🏽🙅🏻♂️,註水的就業率要臉紅——幹嗎上大學?
我們的價值判斷往往來自生活經驗,所謂知識改變命運的“能”與“不能”🤰🏽🫦,大抵是從整體而言👮🏽♀️,無法適用於每個個體🏊。盡管2009年大學生起薪與農民工差距拉大,但從2003年以來的數據看,這之間的薪酬差距呈縮小的趨勢🦵🏼。於是有人覺得讀大學似乎是個很沒有性價比的事情,甚至擔心它會不會對教育大計形成事實上的負激勵。
大學門檻越來越低👞,眼下大學生的含金量已逐步下降,加上就業形勢嚴峻🧛♂️、結構性失業的存在,大學生起薪低👩🏿🌾,完全是市場規律使然。至於大學生的工作還不如農民工好找,在於隨著公民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其知識專用性也越強,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匹配崗位的概率就越小🤞🏿,“讀到博士以後的工作更難找🤘,因為匹配率更小”🫴,加上各自的期望值差異🧒🏼,農民工的就業優勢愈發明顯🦸🏼♀️🐋。
但大學生的命運,果真與農民工只有三兩百元的距離嗎?在“起薪”之外🦮,人生中還包含著更為重要的“發展機會”、“後賦潛能”等。農民工的人生往往是直線的,沿著起薪的不堪🧥,舉步維艱🈲;而有真才實學的大學生的人生是曲線的,也許會有起落,但未來預期相對更好。所謂知識改變命運👩🏽🔧,其實改變的是人生向上的機會,而不是立竿見影的知識貨幣化的能力🧑🏼🦰。
杜威有言🈹:“教育是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我們冀望知識能在社會序列中贏得物質化的尊嚴,但能改變命運的💕,除了知識,還有製度🏥、性格、環境等🩴。知識改變得了命運,也必須依仗知識改變個體及社會的命運。在縱橫捭闔的歷史演義裏,知識越是不那麽急功近利👫🏼,時代越有生生不息的活力。(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