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若幹年對現有代課教師進行最後的清退⚉,曾是2006年教育行政部門的一項政策預期。袁貴仁主政教育部之後🫙⌛️,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
“農村不少偏遠地區目前還需要代課教師,政府對代課教師一清了之,不僅會有損他們的合法權益5️⃣,而且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地基礎教育的發展。”這個聲音發自前不久由中國民主促進會、人民政協報、蘇州科技學院共同主辦的一個“教育沙龍”🤢。
用若幹年對現有代課教師進行最後的清退,曾是2006年教育行政部門的一項政策預期。袁貴仁主政教育部之後🏄🏼♂️,情況悄然發生了變化:由民主黨派👴🏼、全總、學術界分別組成的幾路人馬到基層調研,在匯集、分析和評判幾路調研結果後🐦🔥,將向教育行政部門提交一份調整政策的建議。
問題浮出水面
2005年初🍱🧑🏿🦰,國內各大媒體空前集中地報道了農村代課教師現象🦸🏽♀️,使代課教師問題浮出水面👏🏽👇🏿。為優化教師隊伍🍢,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表示將用3年時間對尚存的44.8萬名代課教師進行清退👩🏼🏭。此後兩年,除重慶、廣東通過一次性招考轉正外,其他凡是采取了一刀切清退的地方,均引起法律界對實施新《勞動合同法》的關註。
“我們對代課教師這個概念從來沒有作過很好的界定。”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首都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勞凱聲說,今天在崗代課教師群體的構成特別復雜。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合格的🥓,包括一些師範院校畢業生⚠️,為了考研到一個縣當兩年代課教師;還包括非師範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執教的🔠🧙,趕上當地政府沒有編製,結果一代課就是三年五載🧑🎄;還有一部分是從1980年以後延續下來至今沒有轉正的民辦教師,全國大約有10多萬名👱♂️。
據勞凱聲回憶,從1996年開始,學界就按照教育部的思路,研究如何解決民辦教師問題🌏🆖,並通過幾年招考轉正與到年齡退休等方式🕵🏽♂️,解決了近200萬的民辦教師身份,直至2000年教育部宣布民辦教師問題已經解決💺。勞凱聲認為,總是由製定和實施政策的人來評估政策的效果,是我們在教育政策評估環節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就在如此“自說自話”使公眾以為民辦教師問題真的解決了以後,到2005年透過媒體突然發現了代課教師這個新的群體。由於國家已經不再承認存在由集體支付工資的民辦教師,所以代課教師事實上成了一個沒有法定身份的地下群體🤦🏼♀️。
世紀之交,在各地方政府以“優化辦學資源”的名義大規模“撤點並校”的進程中☝🏽🤚🏿,小學校以年均2.6萬所😝、初中校以年均1500所的速度消失。另一方面,農村在校生越來越多地隨家長進入城市打工子弟學校或轉學到縣城學校,數量也以年均200萬的速度遞減。盡管學校數和在校生數“雙減少”,但基本由代課教師承擔教學的復式教學點(其特點是一校一師,一師教所有年級學生),在地廣人稀地區仍大量存在。
2007年6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一份報告證實🦿,全國農村尚有10萬個復式教學點,一旦清退了那裏的代課教師🤾🏿,教學工作將無法銜接,因為受過正規師範教育的沒有人願意去,即使在2006年國家啟動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設崗位計劃”之後依然如此——絕大部分特崗教師會被安排在靠近公路的鄉鎮中心學校。
公辦教師不願意去的那麽多復式教學點💴,是否可以由寄宿製學校全面取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主席王曉龍調研的結果是“不可能”🔔。因為寄宿製學校往往建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方,大山深處的學生到學校要走很遠的路,10歲以下孩子的家長根本不放心🧗。一些村民只好就近設置教學點,集資聘請代課教師。
王曉龍在調研中還了解到👬🏼,西部的不少民族聚集區需要懂雙語的教師,考上大學後願意回鄉執教的少之又少,派去的公辦教師難以承擔當地民族語言的教學任務👳。一些學校不得不在當地聘用資質雖不高,但懂得漢語的人做代課老師🩱。貴州黔南州有560多名代課教師,如果全部清退✋🏼,公辦教師即使被派進,過不了多久也要回縣城🙂,因為他們還要解決自己孩子的上學問題🫗。廣西來賓縣民族聚集區的教學點很多🏋🏻♂️,難以配備公辦教師的原因是不具備外地教師住校的條件。
曾在教育部人事司做過相關研究的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城鄉之間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的差異🧑🏽🌾,早已使“縣域內教師超編,卻在鄉村不足”成為普遍現象。加上國家從1994年起不再分配高校畢業生,導致很多農村都是爺爺輩的在執教。代課教師所在的偏遠閉塞的農村,不僅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機會少,而且校長往往就是學校的“土皇帝”。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年輕公辦教師很難安身立命,更不要說實現人生理想了👨🏻🦯。
轉變關註的視角
“我們的政策要有對應的目標群體,才可能判斷出什麽是有效的解決辦法。”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專家袁桂林分析,如果只是把教師整體上的供大於求作為清退政策推出的動因,那是不妥當的。因為支撐代課教師執教的除了知識和經驗,還有覺悟、良心💈、奉獻等許多非智力因素👩🏻,這構成了他們為農民服務的價值。這個價值是建立在智力因素基礎上的以學歷達標、持證上崗為核心的教師製度難以計量的。加上他們地處分散,因此遲遲沒有引起官方與社會輿論的必要關註。
就全面清退將面臨“大量空缺的崗位誰來填補”的問題🤵🏻,有分析提出,近兩三年不順暢的清退進度🚿,提示行政部門必須重新考慮一個合理穩妥的解決方案。有過大量田野調查經歷的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雷萬鵬認為,現有的政策過多考慮教師質量標準和教師專業化發展規範,較少考慮代課教師的生存🦸♂️、生活史和生命體驗,由此導致這個自上而下的政策不完全符合農村教育發展實際,客觀上對農村教師的人生信仰也是一種傷害。
“在2000年國家宣布已經基本‘普九’時,貴州86個縣市區只有32個勉強達到🐮,且每個縣都為此舉債超過3000萬元。”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龍長啟希望決策者正視這樣的教育現實:縣級政府在體製改革中的權力和責任嚴重不對稱🥉,財權💆🏼♂️、管理權上交👬👨🏻🏭,只有責任下移🛃,唯一的現實選擇就是聘用低成本的代課教師。從2000年到2008年間,全省為了基本“普九”聘用代課教師一度達到4.1萬人。對於清退代課教師💆♂️,縣級政府只有壓力沒有動力🪞。
勞凱聲認為,城鄉基礎教育發展極不均衡,必然導致一些地區缺乏師資。代課教師就是一種補充師資的渠道,如果堵死這個輔助渠道又不能使主渠道暢通,政府就沒有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偏遠農村缺師資的問題,那麽,一味清退代課教師的政策就是一個有問題的政策。“我們需要研究的是,如果代課教師不能在短期內成為歷史♊️,那麽就要明確規定這部分人如何享有社會保障。”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傾向於比較人性化的解決路徑——讓大部分在崗的代課教師能轉就轉𓀙,有些考過了沒有合格,可以再給他機會進修,然後再考。朱永新不贊成一些地方限製年齡,“比如限製到45歲,就把很多代教時間比較長的那部分人給卡死了。”
勞凱聲特別指出🧑🏽🎤,《勞動法》規定調整的對象是勞動用工人員✊,而不適用學校的教師🫙。盡管如此👩🏽🦰,具有臨時性質的代課教師,在流動性比較強的情況下🚂👫,可以借鑒《勞動法》的勞動用工當中的社會保障條款👎🏻,比如你在這個學校執教一天就上一天的保險💂🏿♂️,到下一個單位再累計給你上保險。現在的政策可以給農民工這樣做🧸,而給代課教師做不到是沒道理的。
構建多元的教師製度
袁桂林2009年在臺灣調研時發現,當地現行的代課教師政策已有20年歷史,其中有“就地合法”教師🧑🏿⚖️,即只在一個地方的一個學校代課有效,好比大陸實行過的地方糧票;還有“專家型”教師,即傳授某項技能👕、手藝🏋🏼♀️,許多來自原住民5️⃣,且不具有教師資格👼🏼。在計酬方式上👨🏽💻,有以天計的、以月計的,還有以小時計的👳🏻,相當於大陸用工製度中的鐘點工。他對此感受最深的是📱,多種類型的代課教師長期存在,不可能用完全剛性的政策加以約束。
“應該以多元化的思路🧑🏿🌾,來構建我們的教師製度😈。”袁桂林認為,在聘用關系上🧘🏿♂️,要有公辦的、民辦的和代課的🙋🏿;在任期上🦸🏿,要有長期的、短期的🧢;在類型上🧔👳🏽♂️,要有學科型的🤾🏼♀️、經驗型的🙅🏿。“既然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元化的發展👷♂️,就需要國家構建多元化的教師體系。”
近兩年,到農村的特崗教師做了一段又離開的很多🏷。對此👩🏼🎓,黑龍江推出一個政策:凡是在農村學校頂崗實習被認定優秀的大學生🥷🏻🧀,給予他們優先到農村鍛煉的機會,因為他們了解農村教學的需求。浙江則采取從師範院校派老師到農村學校擔任科研副校長的辦法🌐,以解決偏遠地區農村教師的進修問題。
說到教師政策調整的空間,王曉龍建議,目前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的編製標準,不宜拘泥於1:23的師生比🫃🏻,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定崗定編招錄。在招錄時🧒,應該優先聘用當地有經驗、懂雙語的人做代課教師,他們畢竟擁有以方言或者民族語言溝通🤸🏻♀️、傳播地方知識、地方文化的優勢,在偏遠農村盡可能實現教師的本土化。
“建議實行農村教師崗位津貼製度,給到農村工作的教師一定的經濟補償🙆🏽♂️。過去我當農村教師的時候還拿過一些津貼,後來越來越少,直至被取消,這個問題必須解決。”說到中西部的農村師範學校教育👩👧👧🤦🏻,儲朝暉認為📓,僅僅實行教育部所屬六所師範院校免費是不夠的🙅🏽,農村需求的大量教師終歸要靠中西部的師範院校來解決。現在一些中師已經被邊緣化了❄️,不倫不類,感到自己往哪兒走都很迷茫🧚🏻♀️,往哪兒發展都沒有方向,國家應該從宏觀政策上重視這些師範院校的發展。
“在現階段🧑🏼🦲,我們不宜過於強調這個人一定要是本科學歷才能當教師。”儲朝暉說,教師管理體製只有公辦教師這一種,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師工作本身的特性決定了短期聘任一些教師的必要🌲,比如學校需要有一定專門技藝和特長的教師,但這樣的人不可能長期在學校執教👨👧,因此在現有的教師管理體製基礎上,有必要建立一種常規的短期教師管理製度。文/記者周大平(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