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大學生畢業在即👩🏽✈️,進入論文答辯高峰期💪🏼,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首度嘗試用“畢業設計”部分取代畢業論文🤜🏻,然而👞,令不少人深感意外的是,最終選擇搭乘改革班車的卻只有4人——
2009年10月👨🏿🔬,一則消息🧘🏼♀️,在四川大學校內外引來高度關註並引發爭議。消息說,“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擬從2010年起在教學計劃中刪除畢業論文,而以在報上發表新聞作品等有具體篇目及質量要求的畢業設計來代替”。
時間過去半年多,這項改革措施進展怎樣?日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新聞系主任張小元教授透露😁,整個2006級新聞系共170人,最終選擇新模式畢業的學生只有4人📸。由此看來,作為全國首個以發正式文件形式推行的文科類畢業論文改革,試點難度不小🙆🏽♀️。
學生是否歡迎?
選擇畢業設計的4人之一、從大二暑假開始進入媒體實習的唐同學則很高興能以提交新聞稿件的方式畢業。“我不是一個適合做研究的學生,所以很慶幸能夠搭上‘論改’這班車。”唐同學表示✦,只要提交滿足規定條件的新聞作品就能畢業🧖🏿♂️,既解決了寫論文與工作之間的時間分配問題,還帶來了工作動力。
接受采訪的06級新聞系學生均表示對“論改”歡迎,其他如哲學等專業的應屆畢業生接受采訪時也希望自己的專業能夠借鑒“論改”。06級新聞班學生程廣蔚表示🥂,雖然自己沒有選擇新模式🔍,但從新聞專業的特點來說就很應該改。
省內一家報業集團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在招聘過程中🤽🏻♀️,“提交優秀新聞作品畢業的學生我們會優先考慮🙍🏽。”
為何“捧場”者少?
雖然學生、學院以及用人單位都肯定了這次改革的積極意義👉🏻,然而只有4人選擇新模式,原因何在🧯?
學生馮川用一句話表達了大家的想法👩🏼🦲:“這場改革沒有給我們準備的時間。”
“論改”辦法顯示,學生提交的新聞稿件字數必須累計達2萬字以上,如果是電視新聞作品則須累計達80條以上。“光是這一條就把我給排除了。”一位同學說。
同時😰,“辦法”對於稿件質量的規定比較模糊,也是學生不敢貿然選擇新模式的原因。“辦法”要求提交必須具有一定數量的頭條和社會反響大的稿件等👴🏽。學生小曹對此產生疑問🏋🏽:“一定數量”到底是多少條?怎樣衡量社會反響?
“論改”能走多遠🛋?
至於為什麽會感覺到改革很突然、準備時間不足🍩,一些學生分析,問題根源在於缺乏實踐經驗🧑🏻⚕️。
程廣蔚說:“沒有一個基礎性的教育改革作為支撐,想以畢業論文的形式在收尾的時候扭轉一下🉐,是很困難的。”大家也有同感,就是能夠進入媒體實習的機會太少。
“一定要重視課堂實踐”🤽🏼♀️𓀚,是小謝同學對學弟學妹的建議。小謝說🕠,有些老師會讓學生做一些“課後作業”,這些作業其實很鍛煉人👩🏻🦯。
媒體方面給出的建議則是,讓學生從大一開始了解最新新聞動態🐘,並重點關註一兩個專業領域的發展動向。張小元教授認為,可以通過“交追蹤報告總結”的方式來督促學生𓀏。
對於學生抱怨實習機會太少的問題,某媒體人力資源部人士介紹,2009年暑期該集團曾在省內兩所重點高校開展“實習生基地”計劃💂🏽,但很多人並不珍惜,甚至出現不跟報社打招呼就直接走人的情況🧕🏻。他表示,本來集團準備將此作為持續性的計劃,但現在可能不得不放棄👨🏽🦱。
網友意見紛紜
網友“又見森林”:文科的畢業論文本來就沒必要,早就該廢了。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說👇🏿,還是更側重於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網友“人仁”:我反對取消畢業論文,但我同時也認為,在決定一個學生能否順利畢業時,可以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網友“flyaway”:不寫論文,換成在媒體上發稿,要造假的還是一樣造假🧑🏿🏭,而且可能更容易。改革的關鍵還是應該放在高校的培養機製的改革上,讓學生做有用的事〽️,自然會有興趣。
網友“獨立生活”:對什麽是成功的本科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多元價值追求面前👩🏽🏫,評價機製本身就必須是多元的。
“這場改革在前期是成功的”
——訪張小元教授
記者:你如何看待只有4人選擇提交畢業設計這個結果?
張小元:選擇其實在意料當中,甚至我們還希望選擇新模式的人不要太多🦕。畢竟這是第一次以檢驗實踐結果的形式考察學生,為了保證質量,人數“宜少不宜多”。但只要有一個人選,我們都認為這場改革前期是成功的🤭。
記者🧕🏽:為什麽會出現學生來不及準備的現象和實施辦法比較模糊的問題?
張小元🧝🏽♂️:“辦法”的草稿是去年12月擬定的🚊,討論完善用了半年,學生收到定稿已經是今年4月20日🫖,這時候所有的實習基本上都結束了,所以這屆畢業生會覺得沒有時間準備,但是07級及其以後的學生應該有非常充足的準備時間⛅️。現在是改革的初期,對於應該建立何種具體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畢業作品🏋🏿♀️,也只有一個大方向,具體的東西要在遇到問題時慢慢補充細化🧔🏼♂️,細則的成型大概需要3年時間。
記者📫:改革的範圍僅僅是畢業論文嗎👮🏽♀️?
張小元:不僅僅是畢業論文在改革🧔🏿♂️,川大新聞教育的整個體製都在改革🚵🏻♂️。課程改革與論文改革在配合進行,學校已將08、09級的課程前置,爭取騰出大四這一年讓學生實習和找工作。此外,學校還積極聽取學生的建議並認真考慮這些建議的可行性,比如“將采訪和寫作合並為一門 ‘采寫’課”、“將學習期間在媒體實習發表的作品作為期末成績的參考標準”等。
實習記者 冉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