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表姐帶著小侄子來我家做客。小侄子今年8歲多,正在讀三年級🍟,聽表姐說他在學校成績很好💨,但經常說些很成人化的語言。
由於好久沒見✧,我們就決定出題考考他,看他學得怎麽樣🧑🍼🐺,沒想到他的回答把我們全家都雷得外焦裏嫩🐇。考題是,我說一句詩詞叫他接下句,第一題📞:“少小離家老大還”⛹🏻♀️,他不假思索就接了一句“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差點噴飯👨🏼🏭。接著我說“聽君一席話”👩🏿🎨,他接了一句“自掛東南枝”📓!表姐笑得都差點背過氣了。
我問他都是從哪裏學來的,小家夥還很得意地說都是網上看來的,在他們班裏很流行,還有同學專門把這些整理成冊,四處散發,大家都以接歪詩為榮。我們問他還有什麽歪接詩詞,他立刻興致勃勃地背了一串,例如“風蕭蕭兮易水寒,一條大河波浪寬”✝️、“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群太監上青樓”。這些也就算了,更有甚者,如✥:“天蒼蒼,野茫茫🗯,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枝紅杏出墻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等等。
這些詩詞歪接雖然很有創意,但是有些內容對於才8歲的孩子來講,是不是過於成熟了?唐詩宋詞是我們的寶貴文學遺產,意境優美,這樣的歪接,怎能讓孩子們領會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蘊?這樣會不會把古詩詞也變成一種浮躁的快餐文化?謝曉婷(江北區 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