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長隆水上樂園裏,孩子們在父母的陪伴下玩耍。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讓孩子玩得“理直氣壯”
■管洪芬
鄰居家六歲的小傑一直是女兒的最佳玩伴,一到暑假,兩個小家夥玩得就更瘋了。只是,讓我不解的是,每次小傑來我家玩的時候,他總會時不時地問我一句:“阿姨,現在幾點鐘了?”我問他:“你為什麽一個勁地問時間啊?”小家夥一本正經地回答我:“我只能在允許的休息時間裏玩。”原來,小傑媽媽給他定了一份作息時間表,什麽時間休息,什麽時間看書……他必須嚴格按照時間表執行才行,否則就有可能受到懲罰。
我看著那份以小時為單位的時間表,很心疼小傑。於是我邀請他和女兒一起玩剪紙,然而,令我沒想到的是,過了一小會兒,小傑突然一個鯉魚打挺從坐著的席子上跳了起來,我驚得還沒問出話,小傑丟下一句“我媽回來了”便開門狂奔了出去。果然,在小傑奪門而出的10秒後,我清晰地聽到了樓梯上的腳步聲,隨後是小傑媽媽的身影。
我不禁感慨萬千,總感覺小傑的言行之間隱隱透露著一絲不安和浮躁,想一想也是,有那張時間表做著“緊箍咒”,孩子還能玩得輕松,玩有所樂嗎?雖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為父母,小傑媽媽的做法我可以理解。只是,暑假原本是孩子們休息和玩耍的日子,我們大人又何必為其增添太多的束縛?又何不放一放手,讓孩子在暑假裏玩得“理直氣壯”,玩得“怡然自得”呢?我想,如果方便,我或許該和小傑媽媽好好溝通一下了。
我和女兒的“微旅遊”
■呂會香
又是一年暑假至,面對各種學習班和興趣班,女兒將頭搖得像撥浪鼓,問她想幹嘛,她說想去旅遊。我心中竊喜,母女心有靈犀,我的想法她竟然脫口而出!“行,媽媽帶你一起去‘微旅遊’!”我把女兒拉到沙發上,精心製定了我們的“微旅遊”計劃:
山水之間愉心情。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我們旅遊的第一站,便是離家不遠的山上。選一個涼爽的清晨,用電動車載著女兒,帶上我們的音樂播放器,直奔山下。無需爬得太高,選一個最近的涼亭坐下就好,或聽音樂,或聽鳥鳴,定能拋卻一切煩憂!第二站——海邊。和女兒肩並肩,坐在沙灘上看海浪忽遠忽近,海鷗時高時低;和女兒手挽手,撿拾五彩的貝殼,串成小手鏈;拉著女兒走進海裏,盡情暢遊。海,將拉近我和女兒的距離!
農家小院覓真趣。我和女兒商量好,暑假去姥姥家小住幾日,這也算是“微旅遊”的一站!姥姥家在農村,一到夏天便滿院生機:嫩綠的黃瓜頂著黃色的小花兒;長長的豇豆似垂下的簾子;紫色的茄子越長越胖,不好意思地躲在葉子下;鄰居家的葡萄秧順墻爬了過來,晶瑩的葡萄粒誘人口水……繁星滿天的夜裏,和女兒一起搬個小板凳坐在院子裏,聽姥姥講那些古老的童話,這才是人生最真的樂趣!
名家經典怡性情。誰能說暢遊書海不是“微旅遊”?靜靜的夜裏和女兒斜倚在床頭,一人一本名著,一人一杯涼飲,相伴閱讀,隨曹雪芹一起,去暢遊大觀園;隨雨果一起,去巴黎看聖母院;隨魯濱遜一起,去荒島歷歷險……讓名家經典陶冶我和女兒的性情。
暑假漫長,不能虛度,相信我們的“微旅遊”,一定會讓這個暑假充實而又快樂!
“拼孩”過暑假
■盛國英
女兒幼兒園剛放假,我就煩惱了起來。讓她在家裏當“宅童”,肯定整天就是上網、看電視,而且沒有玩伴;讓她自主選一些興趣班,白天家裏只有婆婆在,不方便接送。
正當我愁眉不展時,小區網絡群裏有朋友發帖:這個暑假,有沒有人一起“拼孩”?大家一起請懂孩子、專業好、有責任心的老師,陪孩子們活動,暑假就不無聊了。看到這帖子,我的眼前一亮,這簡直是雪中送炭啊!
幾天後,七八個孩子的父母已經組成了“拼孩”團。小王家房子最大,有一個房間空著,正適合用來給孩子做教室及遊戲場所。老師也找好了,他是小區裏的一位大學生,他來組織活動,家長們有時間就一起參與。我們從網上查閱了其他家長“拼孩”過暑假的帖子,根據這些經驗,家長們認真地確定好各自的任務,簽訂了“安全責任協議書”。
從那天起,女兒早上自己玩玩具,吃過午飯,就和同幢樓的兩個孩子一起去小王家遊戲。活動完,孩子們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換著玩,互相講故事,有時候在老師和家長的陪伴下,到小區健身中心一起做戶外遊戲。
剛開始,由於個性不同,孩子們之間也出現過一些小矛盾,家長及時地疏導,讓孩子們解開心結,學會了和別人分享,接納彼此的需求。
有一次,我下班早,就去參加活動。到了門口一看,孩子們自由地玩耍著,小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女兒和一個小姑娘坐在角落裏,抱著一本書,邊看邊說話;還有兩個小男孩,在地上遙控著小汽車;老師身邊圍著幾個孩子,走近一問,大家正在研究早晨從小區花園裏找到的一只蚯蚓。孩子們的快樂感染了我,也讓我真真切切地感覺到,“拼孩”不僅讓家長輕松了不少,也給孩子帶來了與同伴相處的快樂。
現在,我們這幾戶人家的聯系已經從網上發展到了網下。有時,晚上還會一起約著跑步、健身、遊泳。
“拼孩”過暑假,拼出來的不僅僅是方便、輕松,也拼出了鄰裏間的融洽相處,拼出了孩子更健康、積極的個性。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五裏墩街道團安村社區組織暑期來工地與父母團聚的農民工子女集體幫父母做家務,增進農民工與孩子之間的感情。 新華社記者 郭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