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最大的紅蘿蔔,我要送給老師,讓她和我一起分享。”學生收獲著自己培育的紅蘿蔔。浙江省寧波華茂外國語學校設立“校園農科院”,種植了各類農作物,作為中小學生的勞動實踐課堂。(來源;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前段時間一篇小學作文“我愛家鄉的西瓜樹”引起了網上的熱議,現代都市裏長大的孩子離土地越來越遠,對於自然農作物的認識大多局限於書本理論,中小學校園裏創辦的農學實踐基地讓孩子們不僅能充分地接觸到大自然,更是加強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了他們的生活閱歷,在田間動手流汗的同時孩子們也享受到了很多課堂上沒有的樂趣。
新聞鏈接一:
連日來,來自青島47中和53中的1000多名初三學生,走進位於青島即墨市金口鎮錢谷山北麓的青島市中學生學農實踐基地,開始了為期一周的“上山下鄉”學農勞動。
“我們現在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看去,只要能看到的農田、山坡、樹林,都屬於學農基地。”基地負責人楊克才告訴記者,新建成的學農基地占地面積達3600畝,一期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可容納1100多名初中生同時參加學農實踐。除了認識各類農作物外,基地的專職老師還會帶著孩子們學習刨地瓜、挖花生、摘瓜果、采茶、施肥等。基地還建設了酒坊、磨房、油坊、炒茶坊和粉坊,學生在這裏可以學習釀酒、磨豆腐、榨花生油、炒製茶葉和製作粉條。
在學農基地四周的山坡地裏,除了樹林就是農田。學生們有的在打理農田,有的在樹林裏忙著野炊。在學農基地多功能廳、餐廳的後面,是一排高大明亮的大教室,分別是基地的酒坊、炒茶坊、磨房、油坊、粉坊和超級大廚房。在這裏,當地茶農、花生油作坊老板、粉條店老板們都將成為孩子們的老師,教他們學習天天要吃的油、茶、粉條是怎麽做出來的。
在粉坊裏,記者看到,青島53中兩個班的學生圍在教室角落。在巨大的不銹鋼鍋竈旁邊,一名中年男子正不斷搖晃一個巨大的漏鬥,韌勁十足的面團從漏鬥裏淌出來流進下面的大鍋裏,旁邊的中年婦女迅速用長長的竹筷將其撈出,學生接過一米多長的粉條晾到架子上。“先磨粉、再揉面、放進熱水,再晾幹,我們現在都會做粉條了。“只要有設備,我們也能做。”學生們自豪地告訴記者。
青島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處長姜元韶告訴記者,從今年秋季開始,全市每學年分批次安排市內兩萬名初中生到學農實踐基地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農實踐,其中實踐課時占2/3,安全教育和農業理論學習課時占1/3。學農實踐基地選編了80余個綜合實踐教案,為學生提供菜單式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新聞來源:新華網)
新聞鏈接二: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年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讓人們遠離了農田菜地,而如今在杭州街頭,水稻可以被當做花來養,有的小學也租地給學生上種植課。
在杭州市江幹區慶春東路的一個售樓處,花壇裏種植了一片水稻,目前滿眼金黃非常漂亮。售樓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一片水稻是上個月才種的,並不是一開始就插在這裏,而是售樓處委托專業的園林公司移植在這裏。
為什麽要種這裏呢?是因為售樓處這個月要開盤,寓意要豐收。實際上,種在這裏效果很好,路過的行人市民都非常感興趣,駐足觀看。
另外,這個地方不遠的是杭州市采荷第三小學,這個小學每周三都有一堂種菜的課,分為理論課和實踐課。為了上好這個課,這個學校花了10萬塊錢租了四畝地給學校種菜,每當上種菜課的時候學生們非常開心。
對於這個給小學生開種植課老師們、家長們都認為,孩子們現在不缺課本知識,動手實踐能力卻不強,特別接觸種植蔬菜這樣的實踐課是非常的稀有,開設這樣一門課是給孩子們提供了接觸自然的機會,而且能夠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實踐。
在市區種水稻的做法許多路過的市民感覺非常好,一位市民告訴記者,平時在生活裏面很難見得到莊稼,見慣了花花草草突然在路邊看見金燦燦的水稻感覺非常新鮮、非常親切,而且和那些花花草草相比一樣的美觀漂亮。另外一些市民說,水稻當花養的方法非常值得學習,因為市區一些公共場所可以多種植一些這樣的農作物,既漂亮又實用。(新聞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