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推薦製”在國外是成熟的招生方式,前幾年已在上海幾所高校小規模試點
本報記者 夏楊
在高校招生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學推行的“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製”一開始就引來熱議,贊賞者認為它打破“唯分數論”的藩籬,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狀,更有利於人才的選拔;反對者認為把學生上大學的機會交給中學校長,擴大了校長的權力🛬,可能會招致腐敗和不公平。
同時,針對中學校長的推薦資質問題🍉,也是議論紛紛。最終全國39家中學的選出,導致很多名校落選,罵聲也不少。但無論如何🙋🏼♂️,“推薦製”這個在國外很成熟的大學招生方式在國內推行了。並且北大並不孤單,前有上海幾所高校的小規模試點,後又有同濟🫲🏻、南開的跟進。爭議聲中🎋,“推薦製”在乘風破浪前行🧎🏻♀️➡️。
39家中學有推薦資格
北大招辦本月16日公示了39所中學及其校長名單,這些學校及校長將獲得北大2010年“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製”資格1️⃣。廣東有兩所中學校長入選:華師附中校長吳穎民🤘🏽、深圳中學校長王錚,他們分別可推薦1至3名學生👩🏼🚀。
此次全國共有400余所中學提出了申請⚛️,除了試點的13個省、區、市之外🫚,還有個別省份的中學也提出了申請🫑。經北大自主招生專家委員會研究審議📖,綜合考察申請中學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等因素🌮,最終確定了39所中學入圍👦🏻。
北大招辦表示🔘👑,這部分校長推薦生的招生人數原則上控製在北大本科招生計劃人數的3%以內🧍♂️🍹。根據北大相關方案,獲得中學校長推薦的學生🚖,並非意味著可以“免試入北大”,而只是“經考察合格者可以直接進入面試階段”,面試合格者在高考錄取時將享受北大一批次錄取線下降30分錄取的政策優惠💵。
北大招辦表示🤸🔇,獲得推薦資質的中學,校長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以實名形式向北京大學推薦學生👨👩👦。如公示對象存在相關問題,可向北大招生辦反映。
名校落選“四大因素”
記者從這份名單上看到🙆🏼♀️,39所獲得推薦資質的中學中🍍,江蘇入選中學數量最多🤵🏽♂️💂♀️,為10個;北京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5所中學校長獲得的推薦名額最多📪,均為5名。北大選擇學校和學校擁有推薦名額的標準是什麽✌🏻?廣東為何只有兩所學校入圍?該校招辦在網上解釋為“綜合考察申請中學的辦學條件↗️、生源質量等因素。”
除了北大的考慮之外,社會各界還有多種分析。綜合起來有四種:其一就是往年報考人數。北大廣東校友會秘書長、多年來協助北大在廣東招生的蘇少華分析,北大選擇的標準應該是看歷年來各名校被北大錄取的人數🫄🏿。他說,這幾年被北大錄取的廣東名校學生中📭🤴🏼,華師附中和深圳中學最多🍑,每年均有20余人🧒🏽,省實約10人,廣雅這兩年都是2人🤓,所以此次自主招生的改革,華師附中和深圳中學能首先入圍“校長推薦製”。“有些學校雖然生源很好,但從往年數據看,他們的優秀學生喜歡清華多於北大,那北大自然對他們也不感冒。”
其二是學校實力。很多中學校長心生怨氣🛩,因為作為名校🙋🏽,很少碰到這樣的“意外”失敗,“很沒面子”🏨🥷🏼。雖然許多落選的確是名校🏊🏽,但在全國比較起來,畢竟還有高下之分。民盟廣東教育工委主任✌🏼、資深教育專家李偉成指出,不能否認🌨,廣東中學的文化內涵就不及江浙😽。那裏很多學校歷史淵源深厚,動輒上百年歷史。如蘇州中學培養出了幾十個院士,廣東學校能比嗎?
其三是整體學校名額少🏊🏽♀️。北大今年剛開始在全國推行“校長推薦製”6️⃣👮,對推薦資質采取審慎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全國僅有39個名額🐝,很多名校落選也很自然。
其四,還有一個因素被人提及🚵🏽♀️🌍,申報“校長推薦製”需要學校自己申請🙍🏻,嶺南名校多務實低調🧑🏿🌾,有的都沒有主動申報,也導致未入選。
論爭雙方言辭激烈
北大實行“校長推薦製”🥢,雖然不是第一年,更不是北大的獨創🫃🏻,但由於是在全國推行,影響巨大🚴🏻,因此引起的論爭也非常熱烈🏕。
贊 打破唯分數論,改變一考定終身
支持叫好的人不少⭕️。很多人認為“推薦製”作為國外成熟的人才遴選製度,中國借鑒過來,打破“唯分數論”的藩籬,改變歷來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狀🙎♀️,讓很多真正有發展潛力的偏才💗、怪才脫穎而出,接受最好的大學教育,這是值得鼓勵的事。
在美國,老師一封推薦信👮🏼♂️,就能把學生送進名牌大學🚹。在日本東京大學🤹🏼,推薦的名額也占了招生總數的三成。暨南大學國際漢語推廣中心主任📉、教育研究專家班弨認為🚴🏽♀️,“推薦製”本身一點問題沒有,引進國內並且妥當利用是好事🏋🏿,關鍵就是做好誠信把關🌲。
也有高校校長認為,“推薦製”有利於中學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許多改革到了高三面臨高考,就不得不放棄了,學生又回到了“應試”老路👨🏭。推薦製為改革打開了一條新出路。
況且#️⃣,推薦製度的做法🆓👨🏻🦲,在國內也不是第一次👦🏼👵🏽。北京大學從2007年起,就在上海試點“校長實名推薦製”,從兩年來的經驗看,家長和學生所擔心的問題並沒有出現🖖🏿,學生到校後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另外,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之前也已經在上海實施了校長推薦製,由部分中學校長推薦的考生可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直接進入面試關。今年,同濟大學和南開大學也決定跟進這種做法。
彈 校長權大易腐敗,容易造成不公平
對於推薦製,反對聲音很大🤫,最核心的問題是擔心這場改革最終會淪為權力尋租和腐敗的土壤🧉。他們認為🍘,現行高考製度的基點是公平,無論是誰🏇,無論來自哪裏,考好了就能上大學👍。這是基層民眾獲得發展上升的一條有效通道。而校長推薦製有推薦資質的都是名牌中學、重點中學😌👷🏿♂️,很多偏遠地區的孩子不可能讀得上,更和這種推薦機會無緣,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同時🩸,這也導致有限的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更激烈,產生更多腐敗現象◽️。
並且👨🏼🔬,校長推薦製將權力下放給學校和校長,他們就能保證推薦的學生是最優秀的🛀🏿🔹?就能保證沒有托關系、走後門的現象發生?這會導致學校和校長的壓力也過大。
在眾多批評聲中,武漢大學前校長,著名教育家劉道玉的聲音很大🏃🏻♀️➡️,並且言語非常激烈。他認為推薦製改革隱藏很多不公平,“肯定會失敗”🥄。
“高中校長推薦學生上大學🎃,在國外非常普遍,但這不是某一個人或一個小圈子少數人的特權,而是教育名家和中學校長的一項基本權利。”劉道玉認為💛,北大此舉有“特權化”的傾向,“這裏面有權錢交易、走後門等隱患😠。”
中學校長回應
推薦不會“暗箱操作”
在紛紛的議論中,處在暴風漩渦中的北大和中學校長們做出了很多解釋。
對於推薦製會不會導致暗箱操作問題🚔,廣東華師附中校長吳穎民說🌹,學校的整個選拔過程都是公開的。“我們會公布大學的條件,讓學生對號入座去報名,學生根據條件排隊,經過年級篩選審查,最終確定推薦名額。”並且,選出來之後,還要經過公示。“比如北大給我們3個計劃🧛🏽,有15人提出申請🚵🏽,那麽在確定3個名單之後,就會公示出來,讓大家看是否合適。”
吳穎民說,整個過程中很多一線老師會參與進來😭,是一個集體決策過程。而且,校長本人還要以自己的信譽承擔風險。北大不僅公示參與推薦的校長和被推薦的學生的名單,還將建立“黑名單”,曝光不誠信的校長。
北大招辦表示,整個推薦製的操作都建立在公開和監督基礎上的🧒,並且學校也會根據形勢變化和新出現的問題做出調整和完善,社會不必有過多擔憂。沒有進入39家入選範圍的中學,仍可以通過自主招生製度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
家長🎈、學校呼聲
推薦製改革不應止步於此
高校優質爭奪激烈,香港高校近年來以高額獎學金、與國際高度接軌的辦學體製和香港的國際城市地位等為籌碼吸引了大量內地優秀學子,前兩年出現了一流學子棄北大、清華讀港校的現象。這種情況下🕧,內地名校出招加大自主招生力度也在所難免♝。今年暑期高校舉辦的全國中學生信息科學夏令營、考古夏令營🐾、天文夏令營等🪙,無不是為優秀人才選拔做準備的。這種背景下北大將“中學校長推薦製”在全國大張旗鼓推廣🚝,也是見招拆招之舉。
無疑🤰🏽,北大此招的招生宣傳效果是很好的,吸引了那麽多學校和家長的關註🙎🏽。不過🛥,很多中學🧝🏼、家長在呼籲,推薦值改革不能到此為止,還要進一步深化👰🏻✅、希望高校能放寬門檻♖,突破“一本最低控製分數線”👩👧,使更多偏才🛫、怪才納入推薦範圍🏊🏽♀️。
錢學森曾提出,目前人才培養製度存在問題,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能脫穎而出,考試製度難辭其咎。因此很多老師認為,推薦製是個很好的探索和嘗試,是發現問題後的一種彌補方式。不僅應該推行,而且應該讓國內同水平的大學結成同盟統一來自主招生🚷,這樣有利於資源有效利用🧓🥷🏻,推薦製的效果會發揮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