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1日是江西省婺源縣賦春小學開學的日子,這一天,學生們在自己父母或是爺爺奶奶的陪伴下,陸陸續續地來到了學校。自2004年開始,婺源縣賦春鎮調整撤掉了一所又一所山村小學,大多村委會的三年級以上學生集中到鎮寄宿製學校上學,這些年幼的孩童將離開家人的照應,開始他們獨立的校園“寄宿製”生活。年紀幼小的孩童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學校報到。

四年級新生戴川初到新學校,很興奮,想拍一張照片留念,說要把照片寄給在外打工的爸爸媽媽。 戴向陽 攝

一名小男孩蹲在地上,等著去幫自己報名的爸爸。 戴向陽 攝

家長在向老師詢問相關情況,懇求老師能對自己的孩子用心管教。 戴向陽 攝

學生們自己整理自己的床鋪,這些事,以後都要自己做了。 戴向陽 攝

一名小女孩在看學校的宣傳板。戴向陽 攝

大年級的學生,早己習慣學校的生活。他們一到學校,就和久末見面的同學玩起了籃球。 戴向陽 攝

爺爺帶著自己的孫子來到新的宿舍。(拼圖)戴向陽 攝
中廣網婺源9月1日消息(記者 胡嘯 通訊員 戴向陽)開學了!父母或是他們的爺爺奶奶們帶著滿腔的期望把孩子送到了學校。這是記者8月31號在江西省婺源縣賦春小學拍攝的一組鏡頭。
山村學校大撤並後住宿製學校讓學生幼小離開家人照應獨立在學校生活,不適應讓一些學生產生厭學感或是失去家人管教,老師監管不到位,或將出現新的留守兒童的新問題。而且住宿和生活費用的支出又增加了鄉村家庭的負擔。成為中國鄉村教育依然面臨的窘境。
2004年,婺源縣賦春鎮調整撤掉了一所又一所山村小學,大多村委會的三年級以上學生集中到鎮寄宿製學校上學。現在賦春小學成為中心小學之一。服務範圍為周邊14個行政村,學生來自方圓20公裏的各個村莊。
校領導說,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加快,應對小學生生源日見減少,學校要得以發展,根據實際情況,必須整合教育資源,寄宿製學校己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主流。
但一些學生家長對撤並山村小學卻頗有怨言。該鎮沙古坦一村民說,才8歲多的孫兒,這麽幼小,怎麽放心得下?他告訴我,沒辦法,村裏只有到二年級班,三年級就要到鎮上來讀,他家離鎮上只有十來裏路,還不算遠,過個二三天來學校照應一下。第一天到校,長溪村的新生戴飛,看到爸爸要回去,眼淚就流了下來。有些家長也對能到鎮上集中讀書表示贊成,他們認為,學生能獨立生活學習,這是對他們一種很好的鍛煉,而且鎮上的老師素質和教學質量比村裏的老師好,這不是用錢來比較得了的,只要學校能管理上不出問題,就是好事。
學生寄宿也加重了大家的負擔,寄宿費、生活費、來回車費加上每學期的學習書籍的費用,偏遠的山村一年下來,少不了三四千元。這對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來說,是一個相當沉重的負擔。近幾年,國家對家庭貧困的學生寄宿生還補助生活費,一學期補助250元。但對真正貧困的人來說,住讀的額外費用遠遠不止這些。
村小大規模合並後,學生上學路途遙遠,有些村莊就是乘坐存在安全隱患的農家車每星期回家。山上的孩子遇上大雨或雪天,車輛不能正常運行,就要走幾十裏山路回家,許多家長這個時候,擔心孩子安全,就到學校等學生一起陪護回家。
曾幾何時,“人民教育人民辦”,“將學校建在農民的家門口”,是政府的一種必須然選擇。今天,我們是教育資源整合後大量廢棄或是空閑的中小學校舍,一邊卻又是山村條件艱苦,小學優秀教師不願去任教的現實,以及百姓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新時期下的中小學合並己有許年,越來越多的無形和有形的支出,加重了中國鄉村民眾的負擔己是事實。產生新的教育不公和新的上學“難”問題又由誰來解決呢?(新聞來源:中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