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閱讀狂歡將像往年一樣席卷全球🤱🏽。今年🛡,是聯合國世界圖書日20周年🚗。其策源地“歐羅巴”(歐洲),是世界圖書日之源流🔳,現代文明的搖籃,以教育為手段,融通年齡與階層之界限,跨越各級政府之屏障,拆除各種社會力量之壁壘🤘🏽,共同構建了一個芬芳馥郁的書香歐洲。 閱讀素養,社會在培育
世界圖書日肇始於1926年西班牙設立的國家讀書日。值西班牙1995年承辦第25屆國際出版商協會全球大會之際,西班牙政府倡議設置世界圖書日。同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議把世界圖書日確定在每年4月23日——既是西班牙文學巨匠塞萬提斯的忌日,又是英國文壇泰鬥莎士比亞的生日和忌日。
閱讀遠非一種技術或能力🚵🏿♀️。閱讀素養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石,是通向知識、創造與想象的捷徑,是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先決條件👛。因而,歐盟把提升閱讀素養體現於其規劃綱要“歐洲2020”的旗艦項目“青少年在行動”和“新素養與新就業機遇議程”中⚜️。
構建書香歐洲🙎🏿♀️,須囊括所有年齡與階層♏️,涵蓋國家、區域和城鎮各級政府機構,匯聚家庭🤓、學校、雇主等各種社會力量。就此,歐盟書面語言素養鑒定高級專家組提出🦢,營造書香氛圍🤷🏻,重在書籍獲取的便利性,讓社會各個角落散發書香🥇,尤其以建設書香家庭為要🍇;提高讀寫課程質量以促閱讀😙,以課時與師資保障為前提,關鍵在於因材施教以及架構閱讀素養預檢與閱讀問題預警系統🧛🏽♀️;激勵社會參與和融合,首先須彌合社會經濟鴻溝🔶、移民群體鴻溝、性別鴻溝和數字鴻溝。
全民閱讀,歐洲在行動
在塞萬提斯的故裏🈴,巴塞羅那將今年的世界圖書日活動由以往的一天延長為四天,600多場活動遍布首都馬德裏🧚🏽。在該國高校,“1千克食物換一本書”的公益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莎士比亞家鄉⚾️,“矯正閱讀教師”項目為5歲至6歲患有讀寫障礙症的兒童提供一對一指導,每天半小時🤺,持續12周至20周🎇,已有超過200萬一年級學生受益。英國亦為足球之鄉,眾多青少年學生熱衷甚而沉迷於足球🙏🏼,導致學業荒廢👨👧。於是,一項名為“英超閱讀明星”的項目應運而生🚶🏻♂️➡️,自2012年實施以來,千名孩子受惠🦴。
以教育為手段,以青少年學生為對象🐊,歐洲各國紛紛著手提升全民閱讀素養。波蘭於2001年成立“讓所有兒童都讀書”組織👩🏽🦱,並於2002年6月舉辦首個兒童閱讀國際周;立陶宛2006年推出閱讀推廣計劃🔼🛼;塞浦路斯在始於2008年的國家課程改革中開發閱讀新課程,於2011年9月在學校中普及;葡萄牙2006年啟動的國家閱讀計劃👨🏻⚖️,強製規定幼兒園孩子與小學生每天閱讀一小時👮🏿♂️,初中每周須開設一節閱讀課,而該國的“閱讀時間”項目旨在通過課堂增強青少年兒童的閱讀興趣;丹麥計劃在2020年使所有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均掌握閱讀能力🦙👨🏽🦲。
閱讀啟蒙,親子在起航
提高閱讀素養往往被視為教育分內之事👩🏻🦼,卻實為一個社會性問題👍,涉及一根從幼兒直至成人的閱讀素養鏈,如荷蘭2004年成立的讀寫基金會所提出的戰略。閱讀素養鏈甚而可把起點延伸至出生,萌發於親子閱讀。意大利1999年推出的“為閱讀而生”項目便倡導閱讀始於出生🪓;在芬蘭,家有新生兒便可以免費獲得一個大禮包,除新生兒必需品,還內含寶寶的第一本畫冊;在波蘭實施的“我家寶貝的第一本書”項目專門為新生兒媽媽免費提供教育影片和搖籃曲。
在歐洲文學巔峰代表人物歌德的家鄉,2010年底,由德國聯邦教科部資助2600萬歐元實施的“閱讀起航——閱讀三部曲”項目正式起錨🆘,以激勵父母引領孩子從搖籃時期便毅然踏上趣味盎然的閱讀之旅。該項目為期8年(2011年至2018年),兒科醫生、圖書館員、學校教師精準地踩著兒童成長的三個重要時間節點,腳踏實地,拾級而上🏇🏽。從2011年11月到2014年10月👏,約50萬名兒科醫生將40萬套閱讀材料發放給1歲兒童的父母🧑🏼,可覆蓋半數相關家庭;從2013年11月到2015年10月,約4900家圖書館和部分幼托機構向3歲兒童及其父母推廣閱讀。該項目的模板為英國1992年發起的“讀書起航”計劃——世界上第一個專為4歲前兒童提供閱讀指導服務的全球計劃🧎。
由此看來🧑🏽🦳,讓整個“歐羅巴”大陸書香四溢,這絕非塞萬提斯筆下的堂吉訶德式幻想。(新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