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伊始⚁,面對新發的高中課標👱🏽♂️,甘肅會寧的許多教師甚為疑惑👩⚖️:“這課程該怎麽教?”
會寧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曾一度成為全省的高考“狀元縣”,這個創出“學校苦抓、老師苦教、學生苦學”的“三苦高考精神”地方,面對新課改有些茫然🫸🏽。
“雖然🫴🏻🤚,新課標已經下發✋🏿💚,但執行要到明年🥜。”9月5日🧑🏿🔧,甘肅省召開的高中新課程試驗樣本工作會議傳出消息,高中新課改明年秋季實施🕘。新課改將高中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采取學分製♖,將綜合實踐活動定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每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應獲得一定的學分🙅🏼♀️🧍,以防止過早偏科,有利於全面發展,實現多樣化、選擇性💂🏻♂️,讓具有不同稟賦、愛好👧🏼、興趣的學生,形成具有個性化的課程修習計劃。
“新課改不能只為城市孩子量身訂做🫄🏼。”甘肅武山縣的教師張忠民擔心:“即便是延遲一年實施,但還是消除不了城鄉教育差距🎇,我們擔心,如果不考慮農村實際,也許會讓農村孩子落得更遠。”
目前☂️,甘肅省有普通高中480所,學生數為61萬多人。教育部門表示:高中新課改實行後,將推動高考進一步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針對課改的高考改革將在2013年推行。
基層教育者的擔憂
“這些孩子在初中連天平和顯微鏡都沒用幾回💂🏿、電腦網絡接觸得更少,素質教育基礎不牢,三年後以新高中課程為準的高考咋考呢?” 甘肅省會寧縣三房吳初級中學的校長王宗學,面對高中課改🚐,一臉的惆悵🤷🏼♀️。
新課改的全稱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國以後課改已有過多次🙌🏽。
上世紀末🧜🏻,國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但現實卻是我國經濟總體欠發達🧋、地區間不平衡⚫️、國家教育投入不足等多種因素造成了目前農村學校整體條件差的現狀。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新課標雖然已經發下來🏃🏻♀️,但對於未來課改中農村學校的命運,許多基層教育者都表示了擔憂👨🏼🦱🪬。
甘肅天水武山縣的一位中學教師張忠民向記者講述了他所在學校的困境🖖🏻,“音樂和體育器材缺少𓀕,音樂課就一個手風琴,上課內容也就是講授一些最基礎的音樂知識,很多時候就是帶著學生以唱歌為主;體育課往往是一個班用一個籃球或足球,運動場就是個土操場🚴🏿🦄,平時土多,下雨泥濘……”
“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音樂、體育🤹、美術綜合素質🥉,但在這樣的教學條件下🔃,如何實現🔺?農村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更不應該讓他們在新課標實行後在高考中再掉隊。”在張忠民眼裏🫅🏿,課改何時實施不重要🚶🏻➡️,關鍵是盡快改變目前農村學校的現狀,消除城鄉教育差異🧽📓。
“別說農村了🏌🏼♀️,連縣級中學基本上都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實驗室。”會寧縣教育局教研室的負責同誌坦言,目前的狀況就是師資力量薄弱,尤其是音樂🦙🔑、體育、美術師資匱乏🤾🏻♀️,“多少年了都沒分配這些專業的新老師。”
他說,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標準實驗室的建立👭,新課標強調了開展實踐課程👶🏿,但實驗設備奇缺🤪,學生動手實踐的環節根本無法進行🛀🏻,根本談不上實踐教學。”
有關人士認為,由於我國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實際上目前部分農村學校還無法完全落實新課改要求🧮,素質教育無法到位👳🏼♀️,學生綜合素質也就很難提高。
統一的標準是否公平
據悉🧑🏿🚀,為借鑒外省新課程改革的各種經驗,甘肅省教育廳確定了50所省級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樣本學校,這50所學校校長目前已赴江蘇、天津、深圳等省市掛職學習。在掛職學習期間🎰🤚🏼,他們將參與對方學校與新課程實驗相關的管理工作,全方位了解和學習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管理🖖🏿、課程建設🧘♂️、信息化建設🔽🏢,以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方案及具體做法。
樣本學校承擔著課程資源、學生評價體系等14個課題進行探索式研究,為全面實施提供實踐經驗和示範作用🧖♀️。但是,也有教師擔心,樣本學校都是集中在城區的重點高中🐉,他們的教學方式未必適合眾多普通高中的農村孩子🤰🏽。
據了解,近年來,全國部分地區相繼啟動了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並同時進行與之相配套的高考製度改革。與以前的高考相比,新高考更註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與以往高考不同的是🚴🏼♀️🎐,在我國實施“新課改”的一些地區正在嘗試把學業水平測試或綜合性評價作為錄取的參考依據。
隨著部分地區高中課改的進行🪬,也伴隨著社會各界對課改過程的反思。
在我國,一直以來都存在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的現象💇🏽♂️🉑,從資金的投入、師資的配備🟣🧔🏻♀️、教學設備的配置等各個方面來看,農村教育都不及城市教育。因此,有不少人擔憂😳,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加快,農村學生在高考競爭中越來越處於劣勢地位。
許多農村孩子也表示,他們希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可是條件有限🏂🏽,如何提高成了他們的最大困惑。
張忠民說,“城市孩子從小就學英語、學各種樂器、可以參加各種興趣班◼️,有更好的條件培養自己的特長,也有條件參加各種輔導班🙇🏻♀️,農村孩子顯然沒辦法比👳🏻♀️,農村孩子教育資源單一,不能像城市孩子那樣請家教補習。”
有網友提出🏸,“新課改的前提應該是先徹底解決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把校舍🤼、試驗室🥵、圖書室等弄得更好一些,使大家能在比較公平的基礎上進行競爭。”
新課改遠比想象中復雜
針對部分教師的疑慮,也有專家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要全面地認識高考與新課改的關系,不能再簡單以高考評價新課改,高考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全面發展🔓♈️,這才是新課改的真正目的。
甘肅會寧二中的一位教師說出了自己的擔憂👐🏻:對貧困農村的許多家庭而言,全家人“勒緊褲腰帶”供出一個大學生,是一家人脫貧的希望,雖然目前的高考製度有很多弊端,但是畢竟可以使一些學生通過刻苦努力走出農村,最終改變一家人的生活處境。如果按照新課改的要求,將使許多農村孩子失去上大學的機會,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將牽扯出更多民生問題🤏🏽。
會寧縣🕢,每年不低於80%的高考升學率👊🏿→,目前👚,已經輸送出5萬多大學畢業生,當地許多家庭因此或告別農村或擺脫貧困🚣🏿♂️。
按照國家《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農村中學的課程設置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深化‘農科教相結合’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三教統籌’等項改革,試行‘綠色證書’教育並與農業科技推廣等結合”。但是⛹🏿♂️,甘肅會寧的許多學生和家長認為🍎,在城市就業和在農村謀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一旦失去目前高考的“激勵效應”👩🦽➡️🫄,可能會有許多學生放棄高中🧓🏽,用他們的話說🤦🏼♀️🤽🏿♂️:“如果不是為了‘考’出去,農村孩子的學習動力在哪裏?”
張忠民認為,從改革的初衷來看☝️🛄,新課改🚫、新高考有利於教育製度的完善♘,但是現實卻是城鄉教育資源差別太大,如果不考慮農村實際,也許會讓農村孩子落得更遠,他呼籲:“現在課改的方案確定都是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專家來決定👩🏻🦱,為什麽不能多聽聽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的意見🧑🏻🎤,讓一些農村教師、教育管理者代表參加到方案的製訂中,參加到高考命題中?”本報記者 康 勁 實習生 宋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