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不學無術”,現在是“學而無術”,都讀到碩士了💺,連一篇畢業論文也弄不起來🚣♀️,還要去抄襲剽竊💡。
曾有戲言說:抄一個人的是抄襲🪯,抄許多人的是研究。這個“史上最牛的碩士論文抄襲”🙂↕️,還真是一點研究都沒有:《江蘇省FEEEP協調度研究》,被抄成《山東省 FEEEP協調度研究》✵,裏頭啥都一樣,只是把“江蘇”兩字替換成“山東”✌🏻,把江蘇的統計數據換成山東的統計數據(5月25日《中國青年報》)🙄。這種“直接用替換鍵搞定”的“論文成功法”🥷,原來如此管用,不僅省時省力——五分鐘就搞定,且能順利通過答辯。這哥們敢這樣做論文,真是對論文的極大蔑視。
學術為何“學而無術”?這是教育形式主義給害的。教育形式主義,只看過程💇🏻♂️,不管實質,只看文憑⛹🏼♀️,不管水平。反正你交了學費了,讀滿時間了,弄出“論文” 了,管它論文是嘛玩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高抬貴手就讓你通過了。如此說來,一個月前因擔心博士論文無法通過而自殺身亡的武漢大學34歲博士生楊誌高,還真是讓人同情🤲,他要不是誌高又德高,那就抄點湊湊嘛👨🏽🎨,可他不願意這麽幹,就與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研究說拜拜了🎃,多麽可惜。
早就有人建議取消本科畢業論文👩🏻🦱,可是這個碩士博士總離不開論文的。如果一個人讀研時就學會了“拷貝竊取法”,那麽畢業後走上工作崗位若繼續從事科研,將會是怎樣的“研究”形態🧗♀️?這些年來,浮躁的學術界🌟,老是不斷傳來學術不端的消息✩:有導師抄學生的,有學生抄導師的;有遙遠地抄襲國外的👩🏻🦲▫️,也有在他人學術成果上署名的🧑🏼🏫;有虛擬科研數據的⛑️🕴🏻,也有拿人家的芯片貼上自己的標識而徹頭徹尾造假的👨💻,不一而足🪸。
官場化的學術體製,是導致種種學術不端的一個根源。早有論者生動地揭示了高校學術不端之情形為:中國是高校行政化管理,這與西方國家“大學自治”有很大不同🅾️☘️,“官”要跑,“學術”要“運作”😑,“教授”要臣服於“處長”🧘♂️,控製行政權力的人同時掌握著學術資源,處長可以當“博導”,某地就曾有“膳食科長評教授”的鬧劇,當然“博導”也可以去作處長、行政工作繁忙無暇科研👘,就只有變成“博盜”了。我老在想:許多人學術職稱提高了,學術水平並未提高🧑🏽🍳,學術水平提高了😌,學術思想並未提高,這是為什麽👏🏿?要防止學術不端,有基本之道可循:
第一🧛🏼♂️,很要緊的是讓學術與權力剝離。學術科研最需要獨立思考的腦子🚑🫑,不能伴著權力生🏃♀️➡️、跟著利益轉。而現在“依附”色彩太濃🎵,從生存依附,到利益依附🦎,到權力依附,到體製依附,到身心精神依附👨🏿,都使學術和學術中人失去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第二😽,很重要的是事前公示👌。畢業論文做好後💍🔧,可在一定範圍內先行公示,讓論文公開化,就像幹部任前公示;研究項目則公示立項情況,尤其是經費情況🎨,當然涉密的除外。應設立舉報電話🧵📦,發現問題👨💼,可向所在學校或單位舉報,重要的也可直接向教育部舉報👨🏻🎓。學術自覺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外部監督而催生的🤏🏿。
第三,很必要的是事後督察。發現問題🚓,從嚴懲處↗️。有的大學開始使用“抄襲檢測系統”,這是一種可用的技術手段🧑🏿💼,當然是好的👲🏿,可操作性強;而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教育部部長周濟在“高校學術風氣建設座談會”上所說的: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零容忍”。現在怕就怕不能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從嚴管治學術造假。在“史上最牛的碩士論文抄襲”事件中🚶♀️,那位指導教師若被取消導師資格,甚至要“換飯碗”——像浙江大學在不久前堅決開除論文造假者一樣🏊🏻♂️,那麽接下來還有誰敢對“學而無術”如此不負責🍄🟫?
作者: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