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考察記
朱永康
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我隨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組織的中國義務教育立法考察團,赴德國進行考察。考察團成員有全國人大和省、市人大機關的工作人員,還有部分基層人大的領導。考察團安排在全國人大即將對我國的義務教育法進行修訂之際成行。考察的主旨是,了解德國在義務教育立法與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具體內容包括德國實施義務教育的總體情況、法律製度、基本政策、辦學體製、管理體製、經費來源以及教師培訓等。
我們到波恩拜訪了教育科技部的相關官員。1990年東、西德統一後,定柏林為首都。在波恩的原西德的一些國家機關陸續移往柏林。教育科技部仍在波恩,只是根據德國政府的規定,有四分之一的員工已搬到柏林去辦公了。教育科技部負責公關工作的海侖女士接待了我們,給我們介紹了德國義務教育的基本情況。在法蘭克福,我們於海爾教育交流中心聽了有關德國義務教育情況的講座。海爾教授系統介紹了德國義務教育的基本架構、管理體製、經費預算和教師培訓等情況,並與我們進行了座談。在法蘭克福大學,兩位教授的助手從大學的角度談了德國教育的情況,並帶我們參觀了校園。時值德國深秋季節,校園內的樹林已是紅黃雜陳,斑駁燦爛,法蘭克福大學的美麗校園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短短數天,見聞有限,但細細想來,德國教育確有頗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首先,德國教育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了,其教育發展模式及教育政策值得我們學習。德國教育政策的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有可能獲得理想的支持與資助,並接受合格的、與個人興趣相符合的教育培養。德國實行的是12年義務教育製,凡是6至18周歲的青少年,必須要到學校接受教育。學生可以選擇接受12年的全日製學校教育,也可以接受9年全日製學校教育,再加上3年的職業教育。
德國的教育支出占國民收入的53%,所有公立學校都是免費的,義務教育階段是這樣,高等教育階段也是這樣。在德國只有為數很少的學校是私立學校,這些學校在財政上沒有政府的支持,收費很高。教育經費大部分由16個聯邦州負擔,除了在全國推廣試驗項目等由聯邦政府教育部門負責外,其余的如課程設置、經費籌措、校舍建設、設備更新等,都是聯邦州教育部門的職責。目前在德國教育部門討論較多的是高校收取學費的話題。由於公立大學不收學費,學生還享受獎學金、乘車等各種優惠,生活在學校成了一件很舒服的事情,不少學生進了大學都不願出來。現在德國教育部門的考慮是,在規定期限內學完規定課程的學生不收學費,如超過規定期限或者是修第二學業的,則要收取學費,但所收的數額也不大。
其次,職業教育被放在重要位置。可以說,這是德國教育最有特色的地方。學生在第一階段中學教育時就為分流進行準備了,第二階段中學教育時正式實施分流。具體到某位學生來說,普通中學畢業後是接受職業教育,還是上高級中學,為以後上大學作準備,由教師根據學生的成績和特長進行推薦,最終的決定權在家長。當然,這種情況也不是固定不變的。由於職業學校跟高級中學的課程是不一樣的,如果家長作出的決定不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進了高級中學感到學習力不從心,難以為繼,仍然可以選擇職業學校進行學習。現在在德國,城市的學生一般上高級中學的比例比較大,由此帶來的問題是職業學校的生源不足。因此德國教育界有一種意見,認為應賦予教師最終的決定權,但目前社會上分歧比較大,尚不具備實施的條件。
大多數學生在普通中學5年或6年畢業後,將開始職業培訓,不謀求中學畢業後上大學的年輕人通常也決定接受一種職業教育,也有一些文理中學的畢業生接受職業培訓。上述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人都在“二元製”職業學校接受培訓,所謂“二元製”職業培訓,就是職業學校的理論學習與企業中的實踐培訓相結合。具體在學校和在企業的時間各占多少,各聯邦州的情況不盡相同,有的是一半時間學習理論,另一半時間在企業實習;有的一學期集中4到6周學習理論,其余時間都在工廠實習。
這樣實施的結果,所有的中學畢業生中,大約有70%進行了職業培訓,只有30%的畢業生進入大學學習。由此帶來三個好處:一是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量合格的技工和技師,保證了德國的手工業和工業始終後繼有人。二是較好地解決了學用脫節的問題,學生學的就是他今後要從事的職業,做到了學以致用。三是有效地避免了千軍萬馬擠高校門檻的現象。誠然,當前德國的職業教育也面臨挑戰。據德國教育界人士告訴我們,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經濟發展很快,這種新經濟需要大量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這給德國現有的職業教育體系造成了沖擊。
第三,在教育後代方面,德國人具有很強的憂患意識。德國的國土面積為357萬平方公裏,全國有8200萬人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和工業大國之一,貿易額占整個歐盟外貿量的一半以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0000美元。無論是從國土面積、人口,還是從國力來講,德國都是歐洲的一個大國、強國。但德國的出生率為全歐洲最低,每萬人口中只有90名新生兒,多年來總的人口都是負增長。在這樣的情況下,關愛兒童,重視對後代的教育,就更成了必然的選擇。
從2000年開始,在西歐一些國家中,開展了一項被稱作“比薩”的少年兒童學習能力調查。現在這一調查已擴展到東歐、北美、東亞的43個國家和地區。具體做法是以幼兒園為主,每年在每個國家或地區調查4500至10000名學生,既看學習成績,又看學習熱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在此基礎上綜合起來評出一個分數。這幾年德國兒童都在平均分數以下,而且,認為“學習不是一種享受”的學生所占的比例很高。這令德國人很憂慮。
德國人的憂慮是有道理的。除了出生率低外,現在德國0至16歲的少年兒童和17至35歲的青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遠遠低於45至60歲的中老年人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如果年輕人缺少競爭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麽,這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系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