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翹的馬尾辮,充滿青春氣息的穿著,陽光般燦爛的笑臉,眼前的張馳和每個剛剛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孩子一樣,眼睛裏寫滿了輕松和愉快。讓人怎麽也想像不出,這位可愛的“鄰家女孩”在同學眼中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張馳在北京上的小學,後隨父母到美國讀了初中,剛上到九年級(相當於中國的高中一年級)又因父母工作的原因回到了中國。
張馳並沒有在北京繼續上高中,而是到了號稱“高考集中營”的河北省一所縣中度過了3年封閉式的高中生活,並且參加了今年的高考。
這樣的經歷在同齡人中已經算得上傳奇了,更讓身邊人驚奇的是,剛回國的張馳除了英語比別人學得好以外,其他學科成績都不怎麽樣,數學只能考20多分,但是3年後,張馳的學習成績已經攀升到全年級第二,最後的高考成績是586分。
有人說,中國的學生學習負擔太重了,中國的高考太摧殘人,中國的教育把學生都變成了考試機器,對於從輕松自由的美國回來的張馳來說,這樣的感觸是不是更強烈?但是當問到張馳怎麽看待自己的經歷時,她卻說:“我不後悔回國度過的這艱苦的3年,這3年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長大了很多。”
在美國,每個學生都會被稱贊,但一切都得靠自己
“初中3年的學習真的非常輕松”,張馳說出了很多人對美國教育的印象。
“在美國,得全A或A比較多的學生會被學校獎勵看電影”,張馳介紹,3年中這樣的獎勵她經歷過幾次。
張馳應該算班裏學習好的。但在美國,張馳並沒有像在中國學校那樣,因此被人另眼相看。“人們不會因為你學習成績的好壞決定是否跟你交朋友。”張馳說,“相反,人們會覺得只會學習的人是怪人,同學們會疏遠他。”
在美國校園裏最“風光”的是球隊的隊員和拉拉隊隊員,“每個男孩都盼望自己能成為球隊的一員,每個女孩都希望自己能穿上拉拉隊的隊服”,張馳說。
當然,在美國上學也有各種各樣的考試,每學期結束的時候,學校會把學生的學習成績寄到家裏,所以,每個人的成績只有自己知道,同學之間不會相互比較。
“不比較,並不是說學習成績不重要,只是學習成績不是惟一重要的”,張馳說,在美國上學受表揚是家常便飯,有的人是因為問題回答得精彩,有的人是因為講了很棒的故事,有的人是因為幫助了別人,有的人則可能因為換了漂亮的發型。
於是,在美國的學校裏,學生看起來十分輕松自在。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因為“無論你做什麽,都有可能得到肯定”。
“不過這種輕松並不是絕對的”,張馳介紹,同樣的作業有些學生幾天就能完成,有些學生則要忙上半個月、一個月。
美國老師的作業很少有對錯之分,每個學生的想法都會被認為是有道理的,老師也不會督促學生學習,當然更不會強迫學生學習,“正因如此,在美國要想做出成績要完全靠自己”。
一次歷史課上,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通過閱讀資料來介紹“美西戰爭”(美國和西班牙之間的戰爭)。這種作業在中國的歷史課堂上也非常常見,張馳便做了起來。
但查過資料後張馳發現,書上對美西戰爭的介紹有很大的不同,就連最關鍵的要素:到底是誰先發動的戰爭,都沒有統一的意見。這讓張馳多少有些意外。“在中國的課堂上,老師讓我們學習的通常都是有定論的、有普遍認可結果的知識,這種怎麽也找不到標準答案的作業多少讓我有些不適應。”張馳說。交作業的時候,同學們的答案五花八門,只要能講得通的答案,老師都會給予肯定。
“學生完成一份作業並不難,但是要想很好地完成一份作業則挺難的”,張馳說,美國學校更註重的是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完成得怎麽樣完全取決於學生的閱讀量,“所以,學生想取得好成績就需要自己大量閱讀相關資料,不想努力的話,成績也不會很差”。